像書穎作為皇帝,比元帥大得多,文武議定分她兩萬畝基本的田地,這就想皇帝原來的份例是皇后的十倍一樣,其實皇后的份例已經很多了。
書穎不好意思,反正她也不靠私人土地賺錢,就只要了3000畝,讓文武官員也十分敬佩她的為人。她的威望不僅是她的身份帶來的,而是她的思想智慧和實干精神帶著朝廷一路向富強走下去。
她做皇后時就沒有怎么花過國家的錢,當皇太后也是用才智技術給朝廷解決一個個問題。這一點是歷史上任何皇帝、皇太后、皇后、妃嬪都比不上的。
書穎準備用這些地修個避暑山莊。等鐵路修好了,她每年可以到關東打獵、避暑兼巡邊。過幾年利用蒸汽機發明拖拉機、收割機,天子的“扶犁親耕”,她就帶著男人孩子到自己農場開拖拉機耕地。一天就能耕完地,播完種了。
在場高官雖然愛功勛地,但是家里還真不缺這點地,他們暫時找不到佃農來種。考慮到在趙瑋在位時發生過幾起失地失業的流民動亂,危及他們的利益,他們才支持分地給失地農民的政策。
這時才發現如果人人都能分地了,他們的地就沒有人種了,但是沒有人為了這大部人分不到500畝的地而反對。
書穎要修私人避暑山莊的做法倒是給他們了一個靈感,他們也可以修避暑山莊,幾百畝地也夠大了,多出來的田,可以承包給附近的人種,他們也求個田園風光的景致。
劃分給各師軍隊的地,今年統一開墾生產囤糧自給,明年則采用分地到士兵個人,他們自己種自己的地。
他們在這地軍墾時吃自己的糧食,多出的來糧食可以賣給地方倉庫,朝廷仍會支付軍餉,但是出征打仗的話,要以平均一人一天的食量統一繳納口糧,就是軍隊不包吃了。
種自己的地收入歸自己,就多了一項收入,除了戰時繳納口糧之外,他不用繳田賦,在軍籍時不用上人頭稅。這對平民來說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國防軍的用人比較嚴,年40卻無專長的士兵如何也要退役了。
士兵的家人如果是沒有地的,明年要遷居過來分地,提前上報,分到近處,他們分到的地兩年后還是要納田賦。
如果子孫沒有一人愿意遷居戶籍到關東的,那么他們退役之后可以租給別人。如果沒有人租可以還給朝廷土地資源部,并一次性得到一筆功勛補償金,憑功勛田地契到土地資源部兌換。
基本唐朝時均田制沒有幾十年走向崩潰,書穎并沒有制定一層不變的政策,這些都是軍屯、遷移百姓在關東立足之后要考慮的事。
軍屯幾步政策原則,總的來說還是受到軍隊上下的擁護的,士兵覺得反正軍餉照樣拿,還有三四十畝功勛田,這是額外的豐厚待遇。
唐時均田制,一男丁分到40畝田,女子20畝,現在他們要一邊訓練一邊耕種,種30畝地,也足夠他們做了。
土地資源部門和志愿者就是要落實這個政策,還要登籍造冊。
把軍墾的事基本和各軍將領理清后,便是女皇總參親自主持的大型的授勛活動。
軍功評級是不可能亂報的,都有冒險的戰斗經歷和成果。關東漫長寒冷的冬天,反正他們也做不了什么事,一個冬天就有足夠的時間評軍功了。
像一些西北番軍跨越千里,解決那些游騎對國防軍輜重部隊的騷擾,還追擊殲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