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路相逢勇者勝,林姜覺得,北戎王敢于對戰的勇氣肯定是有的。
周黎蘅乖乖伸手,剛想開口講述戰局,又被林姜一個眼神止住了。
直到把完脈之后,林姜才問他“也是呢,我心里實在疑惑,那北戎王為何望風而逃”
外人蜂擁而至的夸獎贊美,簡直把衛刃也捧成了個北戎王似的武神,并沒有沖昏林姜的頭腦。
周黎蘅來就是說這件事的。
“其實多虧了伯父帶回來的火、筒。”周黎蘅與黛玉成婚后,一應的稱呼都改了,他口中這位伯父,就是林長洲。
他這話一說,林姜也就猜了個大概,就展顏“他是不是與北戎第一戰,第一次露面就扛著那一支獨有的火、筒上戰場了”
不至于跟衛刃打個照面就轉頭就跑。
周黎蘅聽了林姜的話,不免含笑果然黛玉說的沒錯,姐姐不是那種會被浮名夸耀迷了眼的人。
如今整個朝廷都在夸衛將軍年少英勇無雙,驚退北戎王,只有林姜還在認真分析,覺得此事不對。
他要是莽上來就好了,肉身對火、筒,這一次的大勝就不只是北戎王潰敗,而是北戎王被炮轟了。
林姜伸手為兩人倒了茶,聽周黎蘅把戰事一一說來。
周黎蘅點頭。
然后與林姜同時露出了個遺憾的表情,兩人一對視,就知道想到一處去了北戎王見之而退,可見不是那些沒見識只逞血勇之人。他望之而退說明認識火器,也深知其危害的,所以才不顧威名一跑了之。
可惜了,他是個認識火器的。
可對方簡直太過分了居然搞火力碾壓這一套,他可是肉身好不好,難道能去堵著炮口嗎
北戎王當時率兵突襲在前,一路要殺入軍中時,就見大周的軍隊前列散開,衛刃坐于馬上姍姍來遲沒辦法他的馬跑的比較慢,只好出場晚一些。
主要是衛刃肩膀上扛著一個沉重的火、筒,一般快馬的負重能力不夠,他就沒有用善于奔跑腳步輕快的關中馬,而是特意用了載重多,耐力久的馬匹。
若是采訪現在的北戎王,他的心情就是兩個字憋屈
他自問是個雄才大略的人,他難道想跑嗎他不怕丟臉嗎
原本聽說大周朝廷派了個極年輕的先鋒軍來,據說還曾給大周皇帝做過護衛,北戎王是誓要將他俘虜,以向大周皇帝提條件的。心中盤算就算不能活捉,也要斬下他的頭顱,然后送給大周皇帝,顯示北戎的戰力國威。
然而當距離再近,當北戎王看清衛刃肩膀上火器的口徑時候,立時就風中凌亂了。
這個距離下,他要是被轟中,那不當場四分五裂啊
于是震驚之后,他不得不一個急轉彎,打馬撤回軍中。這一撤就撤的非常痛苦這兩方將士一見面,他立刻回退,這簡直是奇恥大辱。
以至于北戎王都快突進到大周先鋒兵的臉前時,衛刃的馬才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