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過去了,那些舊事幾乎沒什么人知曉。
胤禛卻在聽聞鬼船故事后,冒出一個不詳的猜測,有一條不知情的海上運輸線悄悄出現了。
如果真像于家兄弟說的,沒有對事實添油加醋,鄭小妹是親口說了那些瘋話,那么真相很可能藏在瘋話中。
“故事里出現了侏儒禿頂鬼,而東瀛人長得矮,東瀛武士的發型又是中間都剃光的月代頭。所謂說著詭異的音調,正是沒能聽懂的東瀛話。”
胤禛將故事與現實一一對照,“至于奇異的香味,我猜測很可能是大批量的人參散發參香。最關鍵是鬼船的模樣。寶船很大,漁民們買不起,那更像是大商人用的渡海海船,還點著東瀛人喜歡的白燈籠。”
武拂衣聽了這番分析確實符合邏輯,也認同胤禛的猜想。
“鄭小妹撞破秘密,對方想要殺人滅口,死亡的威脅讓她瘋了。哪怕跳海逃了出來,但神志變得不清醒。”
這事卻沒到此為止,因為只有死人才能不泄密。
對方沒有明目張膽地直接提刀殺入村子。趁著暴雨連天沒有目擊者,潛伏在鄭家附近,當看護離開就把高燒的鄭小妹擄走沉了海。
武拂衣推測下去,“當夜,村民們也去海邊看過,暴雨天沒能發現鬼船蹤跡,因為海船早就開走了。
加之鄭小妹神志瘋癲,大家認為她失去了哥哥后過度悲傷而自我了斷,最終只留下了鬼船的傳聞。”
鄭家兄妹就是普通百姓,相依為命也沒其他親人。而很多情況下,民不舉官不究。
即便是縣衙給驗了尸體,只要沒發現鄭小妹身上有溺水之外的傷勢,那也就不會再深入調查這起案子。
縣衙對于所謂鬼船一無所知
大批貨物入境,總需要有人對接,又不是瞬移到倉房內。
于家村與貝殼村所隸屬的縣衙也許不知情,因為鄭家兄妹出事前后幾年都沒有另一則鬼船傳說。
如果真的存在東瀛商船,可能是由于飚風,也就是后來說的臺風天氣影響,船只偏了航道,意外出現在了貝殼村沿海被鄭家兄妹撞破秘密。
貝殼村所歸屬的縣衙不知情,原定的卸貨點卻說不準是否存在官商勾結。
話又說回來了,什么樣的走私貨物需要殺人滅口呢
胤禛之所以猜測與東北人參有關,因為相關貿易利潤奇高,以及販賣東北人參有嚴格的規定。
自后金到大清,人參一直都是重要的財政來源物品。
朝廷建立了一套參務管理制度。早期根據八旗駐地不同,負責不同山頭的采摘。
后來,東北參務管理部開始官辦官采,不久后引入了有資質的商戶,搞了官督商辦。
官府每一年會發出執照,持證才有資格采參。這些人參上交官府,對于人參的品質與數量都有標準。
為了保證采參積極性,在年初會先發一筆補貼給采參人,等到年末結算以實際收參數量多退少補。
說是多退少補,到了手的錢誰愿意交出去,基本上都是采足了數量。
在這樣一套規定下,山民偷采一兩株私下變賣尚有可能,但如同崇禎年間整船運輸人參就是驚天大案,絕不允許發生。
鄭小妹鬼船案,是意外還是謀殺
東瀛商船的推測是正確的如果是,船上販賣的又是什么東西呢即便不是人參,也該說同樣有巨額利潤的物品。
武拂衣思考后決定貝殼村是要去的,也將這一番推測酌情透露給弘暉、弘昐知曉一二。
讓孩子們意識到志怪傳聞不可怕,可怕的背后被處心積慮掩埋的黑暗真相。他們務必要引起重視,意識到前路存在不知名的危險,不能亂跑。
去貝殼村有風險,說不定被有心人盯上。
話是如此,貝殼村還不是最危險的地方,秘密交易的據點八成不在此地,而鬼船的真正目的地才是危機四伏。
每個人都有探秘的理由。
胤禛有,蒲松齡也有。出發點也許不同,但都有一個相似點,不能讓鄭小妹不明不白地死了。
于是,結隊出行,就打著聊齋先生收集志怪故事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