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正是明朝萬歷年間,張居正已經去世。
彼時,東瀛島上,豐成秀吉以武力一統全國,結束了戰國林立的局面。
他就對高麗發出文書,“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使其四百州盡化我俗。”1
通俗點說,豐成秀吉一統東瀛之后自信心爆棚,想要接道高麗入侵明朝。高麗不聽從,那么就先把它給干趴下。
然后真就打起來了。
當時,明朝作為宗主國出兵援助高麗,雙方軍隊在高麗境內直接交戰。
值得注意,這場戰爭并不是一次性打完。
萬歷二十年至二十一年打了第一波,以明朝、高麗方面獲勝。
東瀛同意和談,但豐成秀吉開出的條件令人瞠目。
比如遠嫁明朝公主為東瀛皇后、高麗送一皇子入東瀛做質子、高麗誓言永不背叛東瀛等等。
這樣的條件很離譜,明朝又占據上風怎么可能同意。
偏偏,和談還就進行下去了。
因為明朝使臣沈惟敬與東瀛談判代表小西行長等人大膽合謀,偽造了關白降表,說是豐成秀吉甘心投降。
這就是兩頭騙。
明朝朝廷以為東瀛有誠意投降,豐成秀吉以為明朝按照他的意愿封王,但事情沒有往木已成舟、將錯就錯的方向發展。
紙包不住火,真相總會浮出水面。
豐成秀吉直接撕毀談判協議,第二次又攻打高麗,而明朝方面再次出兵援助。
這一過程中,豐成秀吉卻因病去世。哪怕東瀛瞞住了消息,繼續對抗明朝與高麗的軍隊,但依舊慘敗。
同時,德川家康瞄準了豐成秀吉死后豐成家內部混亂,一舉將其吞并,東瀛進入了德川幕府統治時代。
胤禛提及這段前朝往事,沒有將重點放在戰爭輸贏上。
如今,德川幕府與清廷沒有頻繁的官方往來。
這是德川幕府發出鎖國令所致,但不能忽視東瀛實行過一段時間的朱印船制度。
對于哪個國家的船能停靠東瀛港口,與哪家做生意全憑東瀛自己做決定,從未將清朝視為宗主國,更談不上臣服。
昔日豐成秀吉的野心,德川幕府又會不會將其重新上演
想要做判斷,起碼要去了解一下東瀛現狀,但這件差事僅僅交給曹寅或其手下真的靠譜嗎
明朝的沈惟敬就是一個先例。
這個人確實在萬歷年間的戰爭中做出過貢獻,利用刺探到的情報幫助明朝在戰場上取得勝跡。同樣,也膽大包天偽造東瀛降書欺瞞君上。第二波戰役的開打,他有逃脫不了的責任。
轉回當下,不是不信任曹寅,而是再多派一些人,能從不同角度觀察東瀛。
胤禛將這份折子改了一遍由一遍。
遣詞造句既要不質疑康熙選心腹的眼光,又要引起皇上對東瀛的重視,而后還要暗戳戳地提議讓雍郡王去就是最佳選擇。
末了,他有點不情愿地加了一筆。
捎上胤禟也行。九弟花大價錢買了船,胤禟看在銀子的份上應該能靠譜點,會好好觀察東瀛,想著撈一筆而值回船價。
武拂衣讀了折子,挑不出毛病。換成她是康熙,也會同意雍郡王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