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是給主動分析了一番,心血運動論說到底李衛捎來的書。哪怕有打賭在前,但細細追究起來,李衛更要承擔多一些責任。
此子出生民間,混于三教九流之中,難免沾染不良習氣。你若是不舍同學受罰,也能在折子上表明態度。以后一起改正就好。
保泰回想著胤禩的規勸,弦外之音就是把錯誤根源歸結于不懂規矩的李衛。
李衛來自民間,祖上沒有官身,這般缺點也解釋他怎么膽大妄為到私帶不正之書上京。
歸因李衛的同時,要是想拉他一把也不是不行,出身的缺點反成了借口轉機。以前沒學過不知道不能看這般血腥的書,現在求一個改正機會。
八阿哥混淆視聽的本事嫻熟。
保泰沒法說的是李衛不會領情,也根本不需要什么“改過重來”的機會。
這廝就沒認為看解剖書有錯,在亂葬崗事發后,被要求寫反省書時已經亮明觀點。
哪怕沒得皇上回應,而第二回再被要求對解剖學發表意見,李衛也是毫無猶豫地堅持最初想法,連折子都交了。
李衛不怕被流言蜚語,也不怕仕途受阻,用他的話來說是反正不高,再差就是回江南收租度日。
保泰打心底羨慕這份堅持自我。
如此看來,以往比一比誰更會玩,他是輸得不冤。哪怕如今猶豫著要如何向康熙表態,也沒想要采納胤禩的意見。
認可李衛的,不僅有保泰。
北郊莊子,結束了一頓晚宴。
武拂衣把李衛請來坐一坐,也讓胤禎一起來了。
既然亂葬崗一事被揭開了,而雍郡王認同解剖實踐精神,請李衛過府一敘是順利成章的事。
這頓飯把弘暉與弘昐也給叫上了,夜探亂葬崗成員基本到齊,就差保泰與五貝勒家的弘昇。
沒請保泰,因為與裕親王府著實算不得親近。
而弘昇年紀尚幼,不請他來,也是不讓他陷入兩難之境。
理學院不是桃花源,上書房一樣不是。
三個皇孫跑去亂葬崗,事后康熙遲遲沒有表態原諒他們,近期三人在上書房的日子也不會好過。
皇子、皇孫與高官子弟一起讀書,怎么可能每個同學都融洽相處。
母妃的位份高低,母族的強盛與否,阿瑪的爵位官職高低等等,這些都是影響因素。
別說小孩子不懂,出身皇宮與高門大戶之中,真能毫不介意各種差距的亦是少數。或是生性豁達,或是被養成了寬和性子。
這點,武拂衣不等胤禛叮囑,在亂葬崗一事爆發后的第二天就與孩子們嚴肅分析過了。
康熙不說停課,孩子們就要繼續上課。
或是會遭遇夫子與同學的冷待,更嚴重的是冷嘲熱諷,或更進一步有惡意的肢體沖突。
這時就要拿出孟子的名言,孟字告子下寫了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弘暉與弘昐都認為讀解剖書,搞后續實踐調查沒有錯,只是缺少了事前報備的一環。
那就堅持本心,別因為外界的壓力就改口。
在宮里遇上了困難找十三叔或十四叔,要真是大委屈就直接找康熙告狀,別怕被罰。反正都是在被罰階段,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了。
不僅提醒了孩子們,也給府內的福晉與李氏做了思想工作,讓她們不要強行干涉弘暉、弘昐。
什么叫做強行干涉就是不了解解剖術,人云亦云認為那是歪門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