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她們執意認為孩子學這些是錯的,起碼要先了解哈維的原文寫了點什么。
烏拉那拉氏毫不猶豫地表態不想讀解剖書,那些內容著實不符合她禮佛的理念,但不會干涉弘暉的喜好。
對于弘暉,她就一個底線要求,孩子活著就好,別做殺人放火的事。至于是否被皇上看中,反倒在其次。
李氏卻是不同,對于弘昐去亂葬崗一事是極其不贊成。
武拂衣早有準備,近些年買了各國書籍藏在北郊莊子,立刻就抽取其一給李氏送去。
李氏想要教育弘昐,就先了解兒子究竟讀了什么。剛剛好,是到了讓她英文水平進階的時候,是可以接觸專業醫學類了。
暗暗給李氏定了一個“小”目標。
什么時候制作出全套滿漢英的醫學詞匯詞典,那才算她學有所成了。
李氏萬萬沒想到居然會被加重功課,卻也沒有辦法不認了。
亂葬崗事件后,上書房的第一個休假日。
武拂衣把弘暉、弘昐給帶回北郊莊子,那里比城內郡王府更為放松。觀察孩子們的狀態良好,聽著他們聊起宮內事也沒有預料之外的差池。
所遭遇的排擠,都在胤禛事前寫的「上書房108種小動作」中提到。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胤禛也早把應對建議給附上了。
武拂衣卻沒有照本宣科講給孩子們聽。建議孩子們不妨試一試自己解決,如有瓶頸困難再來詢問。
畢竟每個人的性情都不同,將來的路也不可能完全復制長輩的道路,所以不必照搬長輩的選擇。
一頓晚宴后,各自散去。
這一頓飯上,也是有了對亂葬崗一事的表態。
事發十天后,弘暉、弘昐、胤禎與李衛都沒有后悔,哪怕康熙沒給正面評價,至今還冷著他們也無妨。
“目前情況大致便是如此。”
武拂衣在晚餐后找上胤禛,把實時發展告訴了他。“事發十天了,現在你還認為皇上是有意渾水摸魚地試探”
胤禛語氣肯定,“是的,我認為汗阿瑪就是借機觀察朝中眾人的傾向性。這才十天而已,你想想他對索額圖與明珠,就是耗時十個月也是有可能的。”
之所以沒說十年,因為康熙已經五十歲了。
不敢說康熙還能有幾個十年。不是他不想父親健康,而是前頭的順治23歲死亡,皇太極也就活了51歲。
這話沒必要講。
胤禛提起另一點,“哪怕汗阿瑪不是試探,而是真心認為研究解剖學有錯,那也不能向他妥協。有的事認定是對的就要做,不能是墻頭草迎風倒。至少,我希望弘暉與弘昐能性情堅毅。”
武拂衣都明白,而持有相同觀點。
在某些事上得到康熙的認可固然好,得不到認同也不能妥協,而該是要試圖改變他。
不過,這一回應該不必那么麻煩。
也信康熙是在搞試探,贊同胤禛的推論,順口調侃他。“你倒是沒提讓十四保持堅毅性格,怕他堅持于創作靈異般狗血故事嗎”
胤禛一改剛才的運籌帷幄,端起茶杯,默默喝茶不說話了。
事發后不久,武拂衣就把所有前因都講給他聽了,包括十四去亂葬崗的真實動機,誓與蒲松齡一較高下。
對此,他只有一句。
讓武拂衣看住了胤禎,不開玩笑,這種離譜的真實動機絕不能讓康熙知道。
武拂衣眼看胤禛開啟回避模式,可不會讓他想不說話就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