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音樂天賦可怕了
胤禛瞬間被轉移了關注點,嚴正聲明“君子六藝是必修課。琴,我彈得很好。”
“啊對、對、對。”
武拂衣贊同得很迅速。
胤禛卻覺得被敷衍了,開始擺證據。
“難道你沒有發現美的耳朵平日在北郊莊子沒有留心余音悠揚的古琴曲響起”
武拂衣有藝術鑒賞細胞,但非必要不使用。
“莊子很大,兩個院子間隔距離挺遠的。你在彈琴,又不是放紅衣大炮,聽不見很正常。”
“是嗎”
胤禛不信。既然聽不見,那就坐到對面聽個明白。聽完了,認認真真地發表觀后感。
武拂衣一眼辨識出胤禛的想法。
機智如她,絕不會給自己增加功課負擔,不能給胤禛布置每日聽琴觀后感的機會。
速度一定要快,這就先發制人。
“俗話說,哪里摔倒要在哪里爬起來。俗話還說了,一課還一課。”
武拂衣主動提議,“不必太感動,我免費授課。來時,你給我教授蒙語口語;回程,我教你吹葉子的技巧。如此回報,就這么定了”
怎么就定了誰稀罕吹葉子的樂技了
胤禛正欲反駁,眨眼間就被戴了一頂高帽子。
武拂衣不吝吹捧,“你的學習能力,大清朝數一數二的好。只要肯苦練吹葉技巧,一定能在回京城前吹得臻于化境。”
瞎說什么大實話。
胤禛面上不甚在意,但心情好了不少。
學就學吧,徹底改寫剛剛的一幕。
他才不會吹出“噗、噗、噗”的不雅之聲,而該是吹動樹葉就聽聞洋洋盈耳、繞梁三日的樂曲。
八月十六,避暑隊伍回京。
這十天,假設官道上的樹木有靈,很難不交頭接耳。
有個女身男靈的奇怪人類,對它們做了奇奇怪怪的事。薅它們的頭發葉子也就罷了,怎么那么多事
居然好意思對它們評頭論足。
哪一種樹葉更好吹奏樂曲,演奏時拿捏的手感更舒適,甚至是瞧起來更有觀賞美感。這些評論是一茬接一茬。
奏樂最高境界,難道不該是不拘于哪種葉子,而以個人的吹奏本領勝出。
好在,這個人還有自知之明,一開始練習時知道要避著點人。
否則就有新流言出現了。「驚避暑隊伍疑似被下巴豆瀉藥,五谷輪回的前奏聲不斷」。說白了,就是某車廂一直有人放屁。
很遺憾,官道上的大樹沒有成精,只是普普通通的植物,讓胤禛避免了被說長道短的慘劇。
當回到京城,新一代的樹葉吹奏高手橫空出世。
高手特意強調,他絕不會心虛到掩埋所有黑歷史。知恥而后勇,是將第一次吹奏失敗的樹葉給做成標本,好好收藏而紀念曾經。
那片樹葉,可不就是由武拂衣采自木蘭圍場,演奏了悠揚小調。
至于究竟在紀念什么,只有胤禛心里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