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拂衣沒太在意一片葉子,她關注的是浩瀚林海。
終于等到康熙發話,讓老四做一份出行計劃報告,說說新年開春要去哪些地方,想要如何規劃線路。
崇山峻嶺,她來了
此行計劃往南邊去。不是江南,而是兩廣云貴之地。
這是康熙給的候選目標地之一。讓四阿哥出京,不是去享受的,而是勘察天下民生。
就了兩條路線往西北去,一路探索直到黃河源頭;往南去,查一查云貴兩廣的世情民生。
武拂衣選擇了后者。
她明白勘察黃河的重要性,康熙非常重視河工治水,才有了第一條線路。
但,人有所長。
哪怕略懂一些治水之術,每個時代的科技水準卻有不同,絕不可以生搬硬套。
更希望是能將理論傳授給學生,培養出合適的技術性人才。
部分知識已經編寫入理學院的高級班教材中,或是再等幾年就能看到將理論與實際結合的官員走馬上任。
選擇了往南走,更符合近期目標。
航海鐘已經被搞出來,接下來就是要造一批海船。必須考慮合適的船塢,而它最好靠近出海口。
雖然康熙開放了四個海關,但西洋來的船只多是停靠粵海關。
一方面有地理距離便捷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朝廷有意搞政策傾向。
江南是絲綢、茶葉等等重要經濟產物的生產地,可謂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地之一。
它到京城的距離比廣州要近。不可讓洋人輕易進入,免得產生不可估量的威脅與風險。
武拂衣想在海船動工修造前去廣州瞧一瞧。只有親身感受,才能知道如今的中西貿易究竟發展到了什么程度。
另外,也能接觸西洋各國海船的實物,說不定上去轉一圈就把核心技術都給看透了。
康熙沒有阻止老四進行對西洋船隊的調查,但這不是他的著眼重點。他給出南邊這條線路,是要摸查一遍三藩舊地的狀況。
三藩之亂過去了二十多年,卻也不知道南邊發展究竟如何了。
盡管委派了一得力官員,可發生了隆科多為一個別人的妾室叛國,還真不好說不會有第二個別有用心的官員。
很有必要把老四放出去搞一波暗訪,但仍舊有一些顧慮。
康熙沒忘記對老四「撒手沒」的行為推測,最終決定把老四家的三個孩子留在京城。
雖然孫子們該去見見市面,但他們的年紀再大一些,就讓弘暉、弘昐以及來年五歲的弘昀,在上書房內再學習三年。
定下三年的時長,是預見到老四此去南邊耗時較久。
云貴多山,路不好走。外加查訪兩廣,這一圈走下來用時三年算快了。
武拂衣聽到要把三個小子留在京城,第一反應就是四爺府質子出現了。
皇上想要孩子牽住雍郡王的心,不讓老四放飛得太徹底。
往好了想,是康熙舍不得孫子們吃苦。畢竟這次出行不是享受度假,跋山涉水說不定會遇上危險。
誰說京城就沒有危險。
四福晉曾經冒出莫名焦慮,擔憂弘暉在康熙四十三年會出事。經由一番分析,在某個時空弘暉也許在這個時間點殞命。
在這個大清,出事還是出了。
弘暉跑到亂葬崗去探險,引發后續震驚朝會的解剖術可行與否議論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