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對抄家感興趣了
胤禛裝作沒讀懂武拂衣真正想表達的含義。
這會頂著道士的裝束,總不能在大街上討論如何抄家不留后遺癥、論選擇肥羊抄家對象的技巧、是該抄還是該抄呢之類的話題。
那不合適。
不符合道士賈武的仙風道骨形象,而且女兒與妹妹就在身后,被聽去了影響不好。
胤禛顧左右而言他,“說此處是廣州府,其實是在城墻之外。沒想到短短幾年,竟是建設的如此有異域風情。”
眼下,考察隊一行人走在廣東十三行所在區域,它位于在廣州城的西門之外。
所謂十三行,上可追溯明朝嘉靖年間。
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借住,而稱原籍廣州、徽州、泉州的十三家商行為「十三行」,因為它們壟斷了南邊的商貿利潤。
王朝更迭,明朝的商行沒有持續到清朝,但將這個約定俗成的稱謂給傳了下來。
二十多年前,康熙雖然開放海貿,但制定了各種條條框框。
簡單概括,外國船只靠岸后,外國人一般情況下不能進入城內。
清朝本土商人也不能與外國人直接接觸,想要通商就要中間人。
中間人必須取得洋貨行許可證。
持證不易,需要各種資質作保,然后由地方官員與海關審核簽發。當然也有空降兵,就是京城直接來的皇親國戚。
這些商行的總量不固定,也不全在廣東,但習慣被統稱為廣東十三行。
海貿必經十三行之手,可想而知這種幾近壟斷的生意何等暴利。
有高利潤,就有繁重如山的責任。
負責處理與外國商隊有關的一切事宜。小到吃穿住行,上到打架斗毆,還有生意上的各種問題。
比如外國海船靠岸后,理論上不許雇傭任何清朝百姓作為短期勞工,沒吃沒喝沒地方住,都要找上十三行。
比如朝廷規定原則上白銀不外流,清朝商人買洋貨是以物易物。
一批交換的貨物不達標,質量、數量發生了任何問題,中間商行就要全程負責追討賠償等等。
洋人不得入城,十三行建在城墻外。
選址與明代的懷遠驛相鄰,那是曾經接待外國使者的地方。
地理上位于珠江之側,一排排房屋都是面江而建。船一靠岸就能眺望到商行等建筑,非常便利。
今年,十三行區域更加熱鬧了。
康熙在三年前終是批準,允許英吉利與荷蘭兩國先行試點,可以在劃定范圍內建造外國商館。
往小了說,外商終于不必借住客棧或漂泊于船上。往大了說,是有正正經經的辦公地點。
經過三年的施工,兩處外國商館竣工了,就等選一個黃道吉日正式入住。1
別問為什么洋人也要選黃道吉日,問就是入鄉隨俗。日期定了,在半個月后,即正月初五接財神那一天。
不過,洋人還是無詔不得入城,這一條沒有變。
同樣的,清朝百姓也不的隨意出西側城門與洋人接觸。
即便如此,城外的十三行區域依舊車水馬龍。
洋商不得雇傭清朝百姓,但十三行可以也必須雇傭,否則一船船貨怎么從城外送入城內。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比如李衛的父親,他也不是十三行商人,怎么就能在洋人手里買到了心血運動論
李父能有十三行的朋友,請友人帶著出城見識一番。哪怕私下與洋人直接交易一二物品,只要沒被人檢舉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