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隨口念了一句,元衿很快接了下來,再又問了幾句,元衿都能接上。
最后,她又讓元衿從頭到尾把佛經的第一節背了一遍。
這回,元衿背的一字不差。
太后十分驚喜,連連叫好。
“念佛能修身養性,靜心平氣,皇上崇尚滿漢一家,多讓阿哥公主學那些漢人文章,可其實大道理都在佛經里,你要能多學學,以后嫁出宮外、養育子孫都是極為有益的。”
元衿默默聽著,偶爾乖巧地點幾下頭。
真正的心思是萬萬不能說的。
這種時候,哄了老太太高興,能品嘗寧壽宮大餐最重要。
太后說了幾句,就喊元衿一起用膳。
做到太后這個份上,什么吃三口、七分飽的規矩便都不作數,她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
在數九寒天,她每頓都要吃上至少兩盆羊上腦。
邊吃還告訴元衿“這是蘇尼特進貢的羊肉,就是在蒙古諸部,蘇尼特的羊也是最好的。”
元衿在心中給太后點贊。
可不是就是在二十一世紀,蘇尼特的羊也是頂尖的。
她真想搖著太后告訴她,其實蘇尼特的小羊羔肉還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兩三歲的散養羯羊,肉質緊實細嫩,冰塊加山泉水煮上一個多小時,先撇了沫子喝一口羊湯,再撕了羊腿肉細嚼,最后下一碗面片,那才是大北方的冬日至美。
這些原都是元家老宅廚師的絕活,元衿吃了二十余年,連山泉水加多少都了如指掌。
現在,就先將就將就羊羔肉吧。
烏嬤嬤先替她燙了一片,她小口小口吃完后,用力猛地點頭。
“好吃。”
太后是蒙古人,對羊肉的熱愛刻在了骨子里,一慣就喜歡能豪爽吃肉的人。
宮里有些挑挑揀揀的人,茄子不好好吃茄子,非要吃什么茄鲞,豆芽不好好吃豆芽,非要吃什么豆芽塞肉。
磨磨唧唧的,看著就讓她心煩。
元衿痛快吃肉的樣子,讓她又添了兩分歡喜。
“烏仁哈沁啊,給元衿再燙幾片。”
元衿眼巴巴地看著烏嬤嬤替她燙羊上腦,心里替她數著秒數。
三、二、一,出鍋。
烏嬤嬤正要往元衿碗里送時,門外傳來嘈雜聲響。
有個長相憨厚的男孩子高聲問“皇祖母,今兒有沒有羊肉鍋子”
隨即,烏嬤嬤手上的筷子轉了個彎,太后和變戲法似的捧出個干凈琺瑯碗。
元衿的羊肉“撲”掉在碗里,變成了那位的羊肉。
太后遞上筷子和碗,男孩大口地吃起來,一邊烏嬤嬤還替他不停地夾菜、燙羊肉。
太后也顧不上自個兒用膳了,一心都在這干飯的男孩身上。
“胤祺啊,今兒怎么回來的這么早你皇阿瑪沒去書房考校你們功課午后的騎射課呢你現在過來用膳,再去箭亭上課會不會遲呀”
這位就是太后親自撫養的五阿哥胤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