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有著之前二十億捐贈的加持,王輝著實在全世界的人民面前,刷了一大波好感度,再加上《那些年》的故事,雖然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東方故事,但內核卻是一個很簡單的初戀失戀的小故事,這種故事,在西方也是十分吃香的。
第三,就是營銷。
在電影上映半個月之后,不知道怎么就傳出了一個口號。
那就是將那些捐贈給災區的錢,給王輝賺回來。
雖然王輝本人再三呼吁觀眾量力而行,可真的有很多人因為這一句話的呼喚,從而反復前往影院觀看的。
據說,某個比較瘋狂的胖子,已經連續看了一個月的時間,只是票價,就高達上千塊!
如此瘋狂的觀影,自然不值得所有人都做到。
但不可否認的是,《那些年》的魅力,可想而知。
第四,檔期合適。
09年,國內對于賀歲、元旦以及春節檔這一段非常長的檔期競爭是十分激烈的。
但作為新開辟的檔期,春節檔也是許多人關注的所在。
也就導致了,在賀歲檔開啟的時候,以及春節檔開啟的時候,往往觀影人數會十分多,可中間的元旦檔期,因為基本上屬于各公司年終匯總或者學校考試的時間,所以往往電影都不會考慮在這個時期上映。
再加上一般而言,作為臨近年末,忙著置辦年貨,也很少有人會愿意去觀看電影,所以總體而言,這一段時間里,基本上沒有什么電影上映的。
也就導致了檔期空缺,人們的觀影熱情雖然不高,但在得知了王輝的電影要上的同時,難免抱著支持一下的態度前去觀影,然后有相當多一部人被圈粉,從而開始刷屏。
第五,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點——質量。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那些年》還是有著許多不完美的地方的,一些部分,還略顯低俗。
以至于最后評級的時候,被定為了15禁。
但好電影就是好電影,保留了原有劇情的特點,再加上一些十分具有回憶色彩的片段,也就難怪許多人對于這部電影的觀感十分高了。
而且和原版不同的是,王輝具有前世導演九把刀所沒有的觀念。
為什么“重生”這個詞在國內會如此的吃香?
就是因為這種用后世的豐富經驗,打敗幾年前落后的思想的體感,是十分能夠吸引讀者、觀眾的體驗感的。
在如今這個2D的天下中,王輝使用了一個2.5D的模式,也就是介乎于2D和3D畫面之間的成果,雖然并沒有做到十分開創性的突破,但也帶給了人們極其震撼的一幕。
再加上那一段真實地震的影像,足以讓任何人的腎上腺素爆發。
沒錯,那一段地震的影像,是真的。
汶C地震是整個華夏民族的劇痛之一,王輝前世自然是十分關注的,也自然知道了在震后,還陸續的有著余震發生。
但能夠那么湊巧的趕上,還真的可以說是天意。
當現實影像在2.5D的效果加持下,足以產生了讓人感到十分震撼的體驗!
雖然還無法成功顛覆人們的觀影習慣,但也算是蹭到了一點點的熱度。
偽3D。
這就是這部電影宣傳時期的主要口號之一。也是票房爆發的基本基石。
而時間,則來到了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