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們要看到的,是能夠完整還原原著的作品,是能夠真正意義上遵循原著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編的作品。
而不是導演的個人YY。
誠然,原著上千章節,幾百萬字的作品是無法完全照搬的。
但為什么不考慮節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劇情進行合理的還原呢?
經歷過市場檢驗的作品,又哪里是導演個人YY情況下,胡亂拼接出來的四不像能夠比擬的呢?
就如同陸傳的《九層妖塔》。
明明只是套了一個IP的名字,主角的名字,可故事卻完全就只是導演的個人YY,偏偏這種作品還弄出了6個多億的票房。
好笑么?
好笑。
好玩么?
一點也不好玩!
王輝的《神雕俠》自然不一樣。
先且不說《神雕俠侶》這個故事到底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一切的原著橋段都已經成為了耳熟能詳的場景。
換句話說,此前的作品之中,大多數都已經將其完整的還原出來了。
這種情況下,想要繼續挖掘IP潛力的話,就勢必要進行創新。
所以王輝選取的,卻是原著中也沒有細講的橋段,也就是楊過如何成為神雕大俠的過程。
這屬于二次創作,自然無可厚非。
可其他人的作品呢?
就比如之前的《九層妖塔》,比如《武動乾坤》。
明明原著從來沒有進行影視化過,導演不考慮完整的還原出原著中被市場認可的情節,偏偏自己胡來。
也就難怪這兩位導演紛紛跌落神壇了。
如今是大IP時代。
這是一個很好的時代。
因為這個時代,人們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
但與此同時,對于影視創作者而言,這又是一個最危險的時代。
成功自然沒什么,可失敗,勢必會跌落神壇。
所以王輝在進行作品個人化的選擇上,選擇的并不是如今那些新鮮的熱門IP,而是金系武俠這已經日薄西山,甚至已經被很多人唱衰的系列作品。
原因,就在于穩。
作為作品個人化的第一部作品,王輝求得不是多少多少票房,而是營造出一個嶄新的世界觀。
就比如《神雕俠》這部電影的原著,是《神雕俠侶》。
少了一個字,意義卻完全不一樣了。
前者只是主要講楊過成名的過程,后者卻是講述楊過、小龍女的愛情。
不可否認,在深度上,前者完全不是后者的對手。
但在受眾上,卻不得不說的是,前者的票房可能會更高一些。
原因就在于,單獨將楊過的故事拿出來,絕對是屬于華夏的“鋼鐵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