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真的就只是多練。
只是王輝的練習,和他們的練習是不一樣的。
王輝的腦海里,有著原作,雖說記不太清楚,但是人設還是可以清楚的。
就算細節方面無法比擬原作,但有著“原作者”周海森的幫助下,還是可以迅速完善的。
實際上,周海森本身寫正劇就是一把好手,再加上之前也拍過檢察官類型的電視劇,所以原本應該是輕車熟路的。
但一方面市面上已經有九年的時間,沒有更好一些的正劇了,現代年輕人的口味,并不了解。
另一方面,卻是既然對于這部戲十分看中,那就需要親身經歷或者詢問一下貪污案當事人的看法。
從其中找尋有價值的信息,提煉出來,才能夠寫成劇本。
但這也只是初稿,需要不斷修正,不斷更改,這才能夠最終定稿。
可王輝用的卻是直接的終稿。
都知道,藝術的再創作,一定程度上,基礎就簡單了許多了。
畢竟原創是相當于開拓一條路,而如果是王輝這樣的文抄公,則只是沿著曾經走過的路走一遍。
前者無跡可尋,后者短時間無法擺脫前人的能力。
所以后者相對于效率,要比前者高很多。
而且王輝經常很早就回去。
有著最終稿,有著斷斷續續的“原版”視頻,所以王輝就干脆挑出一些相對完整的片段,集合劇本,進行模擬。
對于一名導演而言,有了感覺,有了模板,拍攝過程不要太簡單,而王輝也根據片段分析出每個角色的相應人設。
實際上,二線實力演員只是能夠讓你不出戲,但是想要出好戲,很難。
一線實力演員不但不出戲,而且偶爾還會有一些實力發揮。
但這只是一線中相對較低的程度。
再高一些,就如同這些老戲骨了。
這些人,因為積累已經足夠,偶爾靈光一閃帶來的靈感,足以讓整部戲更上一層樓。
至于再往上的,在國內是已經不存在了。
不可否認,華夏在這方面,的確要比好萊塢相差太多。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我們的電影,才發展不到區區百年。
所以有些人看不慣為什么外國大片要比本國牛逼的原因,就在于此。
實際上,現如今還算是好的,如果是在千禧年最初的那幾年,那就真的是以國外大片為主,哪怕是一部爛片,在國內也可以收獲不錯的票房。
更何況,國外大片是經過篩選之后,本身質量就不錯的情況下,再一同上映,自然給人的感覺,整個華夏的電影院里,全都是國外的大片。
再加上前幾年國外對于華夏,尤其是內地的娛樂相關行業的封鎖,導致內地娛樂業一直發展緩慢。
足足晚了前世兩年的時間。
索性,也不知道是因為王輝這一只蝴蝶的影響力太大,又或是因為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慣性,伴隨著時間逐漸進入到08年之后,時間線終于回到了前世的情況。
甚至有所超出。
畢竟王輝如今已經成長為國內知名的大導演,對于業內的影響力,正在逐漸體現。
言歸正傳。
也正是因為直接用終稿的緣故,所以伴隨著王輝對于這個角色的吃透,相關人物模型的構建,侯亮平這個角色,就在他的腦海里變得立體起來。
換句話說,這一刻的王輝,不再是導演王輝,而是檢察官侯亮平。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面對已然入戲的侯勇的時候,才會弄出這樣一幕情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