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爆款,馮氏喜劇的名號,哪個國人不知道?
拍電視劇,火了。
旗下的演員,更是名聲鵲起。
那些年,華宜為國內娛樂圈最少輸入了七八位新生代演員!
可就是因為太過紅火,以至于當它不可避免走向下坡路的時候,跌的是那么慘!
先是集體出走事件,直接掏空了華宜的演員底蘊,只剩下了小貓兩三只的模樣。
其次,華宜雖然成功上市,市值百億,可其后的作品卻鮮有爆款,好好的一個IP,被馮導自己玩壞了。
要想讓其亡,必先讓其狂。
馮曉剛成了觀眾最為討厭的那種公知。
在新時代,這是一個貶義詞。
“小鋼炮”這個稱號,更是讓其聲名狼藉。
而華宜,也因為馮曉剛的落寞而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落。
更加讓人費解的,就是去電影化。
一家以電影崛起為基礎的公司,竟然想要去電影化!
簡直就如同一個船夫丟了自己的船支,士兵上戰場不帶槍一樣滑稽!
所以華宜的落寞也就顯而易見了。
華宜尚且如此,那其他公司呢?
自然越發要小心做人。
實際上,雖說前兩年國內很亂,“流量明星=金錢”這個公式,讓許多業內的人士一度迷茫起來。
但這只是陣痛。
是野蠻生長的代價。
伴隨著市場逐漸進行自我調節,那些爛片注定是沒有市場的。
隨之而來的,就是高質量、高品質劇集的受追捧。
不過此時,還是黎明前的黑暗,所以具體情況,還要到時候分析。
換句話說,任何一部非Dream的影視劇,在立項之初,就勢必要尋找投資商。
有些人是個人,也有些人是公司。
這些都不一樣,原本也沒有什么。
但是業內自古以來,就有著一個很讓人感到無奈的事實。
那就是投資商的瞎指揮。
如果說業內最知名的,就是非專業人士的瞎指揮。
當然,有的投資商原本是做這行的,或者經歷的多了,所以對于影視劇的制作流程都知道,自然也清楚一部影視劇如何能夠拍好。
所以偶爾會出現一些精品也說不準。
可……
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投資商顯然不懂這些。
那怎么辦呢?
涼拌。
畢竟,誰也不會和錢過不去。
隨之而來的齷齪,那自然不用多說什么。
已經是許多普通人津津樂道的茶余飯后的話題了。
這一次,《武動乾坤》就遇到了這種讓人感到頭疼的事情。
王輝猜測,應該是一開始的那位投資商并不清楚王輝在業內的地位和傳聞,所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非要讓整部戲和王輝的《桃花債》硬碰硬。
其實原本兩部戲雖然都是仙俠劇,但從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的。
《桃花債》畢竟是愛情劇,講的就是仙偶劇,可《武動乾坤》是無腦小白文。
他是需要戰斗的!
王輝不知道張力會改成什么樣的,但王輝知道,張力拍攝出來的東西,絕對不會是原著那種無腦升級打怪的小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