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百里飄云淹沒于人潮、辜聽弦倒地不起良久,司馬隆并未因此得意忘形。
此前飄云給司馬隆出的兩道難題“伏兵剪尾這一計,司馬隆失敗過,宋匪明知司馬隆擅長總結經驗,故技重施是輕敵是挑戰還是別有用心”“厚此薄彼這一計,宋匪失敗過,故技重施是逞強不服輸是僥幸心理還是疑兵之計”司馬隆一一識破并迎刃而解,是別有用心,是疑兵之計。
但是,以上兩計會否都能作為第三計的鋪墊
若是別人,故技重施就算黔驢技窮了,但是是百里飄云,就要探尋,后面還會有什么等著即使百里飄云現在被打得半條命都送了,計謀都還毒辣地存在著,在司馬隆心的陰影里。
真正交戰起來,前軍沒有余力為身后擔心,所以金軍在尾部的防備理應一開始就充足,司馬隆戰前的規劃,齊良臣和移剌蒲阿坐鎮,幾乎足夠;
辜聽弦先是慘敗,忽然反彈,其后激戰于前,也是司馬隆逐步想到和逐一反算的;百里飄云沒有行蹤,所以應當防著第二支伏兵,司馬隆隨著形勢發展,給予尾部的防備充足到了極致,終于等到百里飄云的出現,一切都是那么符合情理
但是,楊致信在哪里傷口稍微不那么疼的時候,司馬隆爭分奪秒審視地圖,突然看到了不對勁的地方。
“難道說,是這里”想到其一卻不能想到其二,還在剪尾伏擊刻舟求劍,對厚此薄彼重視了,對剪尾伏擊重視了,思維定勢,忘記吸引力不能全給某人,也不能全給某地啊
“好小子,不停地走在我思路前面”司馬隆從地圖上看出個究竟來,原來在金軍腰部,還有幾個不怎么起眼的小角落,縱使他這樣謹慎用兵和熟悉地形的都差點忽略,彼處隱蔽處很少,可能很容易就被發現,似乎很難潛形,尋常戰事幾乎不可能納入伏擊之處的考慮。
雖然要伏兵占地風險太大、不是一般人力可為,可是殊死搏斗的宋匪一定會派高手去奪,屆時由高屋建瓴地沖下來,會使金軍首尾不相顧也金軍此時前后攻防都充足,腰部這一段就注定少,誰教尾部的地形更適合伏擊、竟輕易掩了腰部的光芒
更關鍵是,細數腰部地段,有近十個這樣的疑似角落,楊致信的伏兵具體位置在哪里,戰前即使能想到,也難確定,而且宋匪掌握的可能還不止這么多。
厚此薄彼和剪尾伏擊,兩計加在一起是一種效果,加完之后竟出來又一條計原來是關于剪尾伏擊的厚此薄彼
“沒想到,辜聽弦是敢死隊,百里飄云自己也是敢死隊”也罷,虛虛實實是百里飄云的強項。
百里飄云知道他的特點是經驗,故意用兩種故技重施來對付他,實際卻更可以是為了掩藏楊致信。這楊致信,性質上還屬于簡單伏擊,對付的只不過是司馬隆的重視防備和謹慎地形,然而卻不是剪尾,而是沖腰
百里飄云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給司馬隆演繹了一遍,無論簡單復雜,其實都能夠作為障眼法。利用司馬隆對尾部地形的了然于心,挑戰其對腰部地形的熟知程度。利用司馬隆對尾段的防備充足,來挑戰他對腰部的重視程度。最后返璞歸真,抽絲剝繭竟是聲東擊西。
司馬隆和飄云的斗智斗謀終究以飄云略勝一籌而告一段落,兩大謀略家彼此心思精巧地設計對方,如果對方漏算就成功,而如果對方識破,那就都給對方找好了最合乎情理的應對之策,卻推動對方不得不順著自己的劇情走下一計。
司馬或飄云,都是知己知彼,都能將計就計,也都能你來我往,只看誰先跳脫出對方給的思維框架、超出對方意料、給對方的腦力一場出其不備的伏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