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品章認罪磕頭之后,原已平穩的局面又因為劉乾而橫生波折。終于與血海深仇無關,而提起了昨晚的枝節。劫獄之事雖事態最不嚴重,卻是所有事件的升華,最近,因此也顯得最大。大得赫品章在自盡的時候覺得愧疚也是在念叨著這件事,卻是因為這件事才回暖了更多的愧疚記憶;大得大眾也對此念念不忘耿耿于懷。
大眾卻有誰能清楚,他們現在仇赫品章,更多的只是為了面子不想輸嘴仗而已;拿劉乾的受傷小題大做,只是因為不看好這個人不喜歡他此刻為了蘇慕梓的態度。
劉乾沒想到自己進帳會帶來諸多紛擾,停在原地忽而大笑起來,笑畢,言道“眾將士這般義憤填膺,原是為劉乾打抱不平,劉乾在此謝過了。卻教劉乾想起了不久前的另一件事。”見過了林阡、郭子建、辜聽弦等人,劉乾來到人群中繼續說“當初榆中之戰,辜將軍發現蘇氏兵馬與楚風流私通、竟以地道合作幫金軍逃跑,聞知這一消息,我盟軍卻不曾憂慮,只是大多歡笑,高興,手舞足蹈,竟發自肺腑希望蘇軍萬劫不復。”
劉乾收斂了笑容,嘆了口氣“那時,我卻來不及再為蘇軍憂慮,而先擔憂起了盟軍來。我原以為蘇軍只能由盟軍拉回正道,卻不想盟軍已成了又一支蘇軍,見死不救,唇亡齒寒。這種因為蘇軍認不清仇敵、我們就隨之認不清仇敵、因為蘇軍犯了錯,我們就覺得他們還會再錯故而寧可不理他、或搶先殺了他,寧可我們犯錯的情緒,不正是今日這此情此境”
聽得劉乾這句切中肯綮的諷刺與批評,原還沸騰于殺赫品章的大眾驟然聲勢小了下去,然而,才將劫獄的話題堵死,竟有人不依不撓又回到亡者的原題上去“所以這么多人的血海深仇,就這么算了嗎”大眾因為蘇氏大多都已歸順、不能問罪,而本能把矛頭對準赫品章這個唯一的靶子不肯移開。方才看赫品章認罪而悶聲,顯然只是矛盾的中止而非終止,劉乾的出現剛好起到個過渡作用,讓他們借著情緒又重新把話題引回了亡者。
向來容易因此激動的俞瑞杰,忽然轉身怒斥那人“他已磕頭謝罪,眾人親眼所見,他愿將功折罪,誰人不是目睹蘇氏與我軍因戰結仇,雙方陣亡都不計其數,叫人家不念私仇,自己怎能還心心念念”
“說得好,鐵血男兒,全然是主公的人”郭子建拊掌稱贊,既為俞瑞杰,也為適才劉乾。因俞瑞杰所言,一眾賭氣的大眾終于噤聲,到那時才意識到,連激進者都已經放下仇恨,先前自己的憤慨也不過意氣之爭;并且郭子建這話也點醒了他們,是林阡在擔保赫品章不會再反,你們如何還要再三懷疑因為從來都對主公深信,他們終于收起浮躁,紛紛退一邊去,若有所思起來。
赫品章忽然一驚,想起孫寄嘯的勸導“有私仇,于是只能報復、逃避,不能去緩和、化解”私仇,不就是雙向的嗎對方能做到,而且確實從始至終都在做,對方陣營里,真的是從上到下的都“因公廢私”。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果然如此。赫品章淚盈于眶,當然記得那些一度被自己拋諸腦后的蘇氏老臣,當然也明白蘇慕梓確實不足以壓倒對面天平上的一切包括赫品章自己的父親,其實孫寄嘯大多說辭都已經一針見血,可赫品章總覺得抗金聯盟你們不能這樣強求、逼著我少數服從多數。現在你們誅殺派和收降派終于達成一致了,你們人人認為必須拿下我所以我就該跟著你們一起因公廢私加入你們是激將嗎你們能做到的事情為什么我不能做或是因為你們的主公林阡不認輸就希望改變我讓我認輸可是,因公廢私,卻過不了自己一關,請恕赫品章做不到
然而,悖逆著天下而選擇因私廢公,這么一對比起來,又是那樣的問心有愧
當反對他的聲音小了下去,當歡迎他的氣氛開始堆積,他忽然不再像適才那樣桀驁不馴口不擇言了。人盡如此,逆境下能堅強面對,順境下卻無所適從,就像適才辜聽弦說話他無法反駁可別人對他不敬他卻能怒喝回去,而此刻赫品章嗅出這種前所未有的危險,不僅腿如灌鉛,心都好像灌鉛。
便在那時,有人走到他身后來給他松綁,他心念一動,不用轉頭,也知是誰,為何在這時為他松綁,他并沒有答應要歸屬于他啊赫品章忽然發慌,差點沒站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