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者不可能行得通,二人很快就一拍即合“借楊鞍這枚棋子,殺鳳簫吟對林阡,背后一刀可舒服對民眾,誰主張金宋共融誰遭天譴。”
所謂正面叩關,一方面滿足戰將們強攻北線的心情,一方面卻只是宵小們陰奪南線的障眼法。就可惜木華黎手頭上的兵力已經不多,潛入楊鞍領地后只夠執行暗殺,且由于楊鞍心思還沒完全明朗而不能采取更多動作比如端林匪老巢。
“可是,殺了她會否激起林阡入魔”哲別總覺得不該做絕。
“還沒吸取廿二的教訓他入魔自有宋軍愁,關我們什么事”木華黎笑了,“何況,軒轅九燁那么賣力給他凈心,現在殺了鳳簫吟也不會使林阡重度入魔了。”
“對,上次就該殺她,殺死她比殺傷林阡還容易。”蘇赫巴魯一頭勁,斷完“勢”,就得調“陣”,“一旦得手,林阡極可能意志消沉,而宋盟則會義憤填膺亂找兇手。這時候,就得設置一個類似戰狼、封寒之死的情境,給鳳簫吟的死也安排一個合情合理的兇手。”
楊鞍必須有同謀,蒙古軍必須有替死鬼,還能誰曹王府金軍啊。
談判桌上林陌和鳳簫吟曾瘋狂爭執,表面看,他的殺人動機最大這就是林陌為何會第一時間出現在案發現場的根因。
控制著在最后通牒的前一天恰巧發生人質事件,這是兄弟反目的前戲,是木華黎一手促成的局。陌吟在徐轅眼前動手雖然是吟兒魯莽引起,但就算不這樣發生也會被蒙古軍以其它手段設計。又由于林阡立刻投入北線戰斗,鳳簫吟一定會因為對林陌愧疚而主動去向楊鞍索要人質,于是注定了她會出現在“死于林陌復仇”的劇本。
雙向的“不共戴天”,金宋兩軍必將會像無頭蒼蠅一樣地喊打喊殺下去直至兩敗俱傷從鳳簫吟確定出事開始,三國五方旁人不敢動是膽怯,木華黎不敢動是既膽怯、又等待。
所以,蒙古軍的“兵敗撤退”只不過是下策和幌子木華黎想一石二鳥,促成林阡和楊鞍崩,引發林阡和林陌進一步交惡。兩項都符合,就是蒙古趁機反攻、甚至聯合金軍反攻的上策;符合一項,就是觀望為主、因勢利導、相機而動的中策。
“妙在那還是林陌,若能觸發阡陌之傷,林阡林陌都死于非命,就更加是無本萬利的上上策。”沒有什么是不可能。
不過木華黎沒有算到,林陌有重要證人奧屯亮,第一時間就對林阡證明了林陌是被陷害;吟兒在圍攻陣中認出了喬裝打扮的李全和蒙古軍,準確地告訴林阡,不是曹王府干的;而楊鞍的留一手,也無意中暴露了木華黎的心機,使林阡更加不可能去對林陌動刀。兩場兄弟反目,只有宋軍內部結拜兄弟的這一場成功。
這兩個雜兵所知并不全面,以上都是陳旭根據他們的口供倒推,卻也七八不離十。
可嘆莫非孤軍深入,畢竟還在核心層外,重點關注戰場異動,如何能對陰暗處也無孔不入木華黎他,正是在昨日之戰的午后,擱淺了陽面戰場,啟動了暗殺計劃“那么,木華黎是派誰去了鳳凰嶺”徐轅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