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的背景是2009年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會議目標是商討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減排協議。它是在你們所謂聯合國于今年提出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上發展起來的一個全球性會議,每隔幾年就會在不同地點舉行。”魯西華稍微介紹了一下視頻的大致背景。
“有人知道關于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信息嗎”智者發問了,不能老靠著仙人來為大家解釋地球上的事啊,華夏一幫子官員、專家都是吃干飯的嗎
“這個我們環保局知道一些大致情況”大家回首一看,原來是國家環保局的同志。1988年,國家環保局從原國家城鄉建設環保部單獨出來成為國務院直屬局,現在只是一個正廳級的直屬單位。
“這個公約現在還只是一個意向性的草議,聯合國之前還在召集各國討論,目標是將地球大氣內的溫室氣體濃度維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在該水平上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的危險干擾不會發生。”環保局局長大人滿頭大汗,正廳級的他,如果不是屬于國務院直屬部門,今天根本沒有資格站在這里參與歷史。
魯西華點點頭,“不錯。作為工業化文明的象征,那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關于二氧化碳,本真人認為大家都不會陌生吧,你們都是它的制造者。”
“哈哈哈哈”不少人笑了起來,現場的氣氛總算沒有這么凝滯了。
“二氧化碳是大氣當中一種微量成分,它是以為指標存在的。同時二氧化碳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溫室氣體,假如沒有二氧化碳,我們目前地球上的平均溫度只有零下16c,現在地球的平均溫度是零上15c,也就是溫室效應提高了31c。假如沒有二氧化碳,地球上的生物是不大可能存在的。沒有二氧化碳,也就是沒有光合作用;沒有光合作用,也就沒有了生命的存在。所以說二氧化碳對于地球來說,是必須要有的一種氣體。”環保局的局長到底還是理工科出身,基礎的知識沒有忘記,一些常識張口就來。
魯西華接著說道,“二氧化碳的濃度是一直在變化的,在崇尚所謂科學的后世,西方文明為了限制華夏的快速發展,就把二氧化碳的排放作為一種武器來對華夏精英和媒體洗腦。這就是這段視頻的來源,精英因為西方的故意宣傳,導致將矛頭對向了祖國。”
畫面之上,一位女主持人和一位花白頭發的科研工作者相對而坐。
“女的是那邊第一官方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男的是那邊華夏科學院的丁院士。”魯西華補充了一下。
女主持人這次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給人的感覺是一直在尖銳和激烈地爭吵,到底在吵什么
丁院士問題很簡單,就是今后不同的國家還能排放多少的二氧化碳。
女這個問題背后的實質又是什么
丁簡單一句話,就是說這個問題是同能源問題連在一起,同你的國家發展問題連在一起。所以說爭半天,就是我還能排放多少,我還能使用多少能源。
女您的意思是說,這個排放權意味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權利
丁這個是肯定的了。
女這個排放權對于普通的國民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丁意味著生活的改善,意味著國家的發展,你的福利能不能夠進一步地增加,企業、工廠能不能繼續開下去,也意味著你有沒有工作,將來會不會失業。
女大會強調的2c是怎么來的呢
丁這個2c是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用計算機算就是相當于算命先生的那個水晶球。他不會去考察地質歷史時期的氣候升溫和降溫時候的那些變化。他就用計算機算,算完了以后得出一個結論,假如升溫兩度,就會產生多少物種的滅絕。這個事情是英國人有一個研究小組做的,莫名其妙得出來這個結論后馬上變得很流行了。流行以后,就搖身變成一個價值判斷了,我們不能讓它再增溫了。
女如果它模擬計算出來,這一切是可信的話,那不也是一個依據嗎
丁那只是一種計算結果,不是事實,你怎么知道它就可信
女我們幾乎是信仰實驗室里所有依據數據計算出來的。
丁它不是實驗室的結果,是實驗室計算機的結果,模擬計算出來的,你怎么就認定它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