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他必須得承認,這部作品,借鑒了他那個世界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創作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
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這部作品的字數并不多,大概十五萬字左右,總共有三卷,一共十三章的內容,它的創作背景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后。
資產階級學者將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看作是理性的勝利。然而,這一看法并不能解釋理性號召人們趕走了國王,為什么還出現了雅各賓專政的恐怖。
在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解答的學者中,勒龐成為一位佼佼者:他獨辟蹊徑,開拓了這一研究的心理學視角。
王德孚要創作出他自己的《烏合之眾》,肯定要改變整部書的創作背景,實際上這個世界還沒有產生多么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革命,但是資產階級改良卻一直在進行之中。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拜金主義盛行的同時,不少人的戾氣當然也越來越大,當有個宣泄口出現之后,平日里仿佛非常遵守秩序的人民,在某些情況下,就成為了一群暴民,統治者們往往會利用這群暴民,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
畢竟一旦這種**出現,有些人肯定是要承擔責任的……
王德孚的《烏合之眾》,準備結合真實的事例,細致描述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下的心理、道德、行為特征。
他要解釋為何群體往往呈現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特點,而統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體的這些特點建立和鞏固自身統治的。
毫無疑問,他這樣一部作品一出,肯定又能開創一個流派,甚至連“群體心理學”這個詞,都是他首先提出的,這就會讓這部書的逼格,突破天際。
想必就連王德孚的系主任曹旭平,在看到這樣一部作品時,都會忍不住感到驚訝,他絕不會想到讓王德孚去寫一部較為深刻的作品,對方竟然能再次開創一個新的流派……
但是王德孚這部《烏合之眾》,肯定會得罪一部分議會中的“在野黨”,因為這幫在野黨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煽動群眾,他們雖然不知道什么“群體心理學”,但是利用起“烏合之眾”,簡直就是信手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