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第一次見紅娘的情景,也充分體現了他好色的一面。“若共他多情的小姐同鴛帳,怎舍得他疊被鋪床。”只一個紅娘,他又生出了憐愛的情愫,我實在不敢想象他和鶯鶯婚后對別的年輕的有幾分姿色的女子動心的神態。
再看張生對其他人的態度。“崔家女艷妝,莫不是演撒你個老潔郎?”這是張生對老方丈的調侃。寺廟收留張生,向張生提供住宿,張生非但不感激,還用輕浮浪蕩的言語調侃方丈,這就是一說話沒輕沒重,言語舉止輕佻的浪蕩子弟。老方丈批評張生,張生就罵“這禿廝巧說!”,說明他不止舉止輕浮,人品也很有問題。方丈收留他讀書,給他幫助的時候他滿口感激一嘴一個笑臉,但方丈批評了他幾句,他就轉罵方丈是“禿廝”,可見,他心里是很不尊重方丈的。
對女子,張生是沖著容貌過去,是因著低級的**行事,不是真的愛情。對曾經幫助他的朋友,張生不懂得感恩也不懂得尊重,不是真的友愛。對養育自己長大的父母,張生也不知道孝敬,更為了追求鶯鶯而裝作孝順,這不是真的敬愛。
西廂記最后,王德孚提出了“永老無別離,萬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愿望,故事到這也結束了。
王德孚的愿望是很好的,但是鶯鶯和張生在一起了,真的能幸福嗎?能幸福一輩子嗎?我們總說眷屬,但沒人寫眷屬以后,可能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我們一切的陋習和劣根都將在生活中完形畢露無處可藏。
生活不是風花雪月月華秋實,而是鐵打鐵的柴米油鹽家長里短。四十歲之后的女人容貌老去人老珠黃,可憐見的鶯鶯在這大團圓之后得忍受怎樣的不團圓,以及張生隔三差五冒出的后花園。
但還是,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吧,因為至少成了眷屬之后才有可能去經營眷屬之后的人生,否則所有的哀婉嘆息也只能停留在姹紫嫣紅的后花園,讓天下讀者情何以堪。
……
不得不承認,梁婧解讀《西廂記》的角度還是非常刁鉆的,別的文人可能都被王德孚這位作者身上的光環影響了,下意識覺得它的男主張生是一個比較進步、正能量的形象,畢竟王德孚本人就依靠著他之前的諸多作品,塑造出了一個激進、革命的人設。
許多評論家,在評價一部作品時,當然也會考慮作者本人的性格、背景,他們確實不會像普通讀者那樣,總是會下意識將書中的男主,當成作者的化身,但他們的的確確會被作者身上的光環所影響。
而之所以這一次有那么多文壇人士吹捧王德孚,那就是他們看到了王德孚所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就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從王德孚那龐大的粉絲之中,吸引一些過來。
敢于肆無忌憚地批評王德孚作品的文壇人士,早就已經沒有當初那么多了,萬一批評之后惹得“群情激奮”,那豈不是很影響自己的權威?
但很顯然,才女作家梁婧并沒有受到王德孚光環的影響,可能也有點“因愛生恨”的意思。
沒辦法,之前梁婧可是非常忠實的“王德孚吹”,在解讀王德孚的作品時,總能吹出別的評論者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這也算是梁婧的過人之處,她能夠迅速出名,也是因為她在蹭王德孚熱度方面,的確非常擅長。
梁婧一直希望,她這堅持不懈地替王德孚吹,可以讓王德孚注意到她,甚至主動來見她,但可惜的是,王德孚好像完全沒有在意她的舉動,沒有因為她舔的角度刁鉆,就多給她幾分關注……
緊接著,圍繞著王德孚的緋聞又爆發了,然后他身上又被貼上了“風流”的標簽,或許有的女孩子會喜歡風流多情的男人,認為有魅力的男人,就是有資格多情。
但是,梁婧卻不是這種女孩,她雖然年紀輕輕,就對男女之間的情事看得非常透,但是她依舊渴望一份屬于她自己的純潔、完美的感情。
本來王德孚就是她心儀的對象,因為他的文章,就給她一種特別美好的感覺,然后他的外表,當然也完美符合了梁婧的幻想,只可惜,對方顯然已經不純潔了,這樣的男人,她梁婧絕對不要!
梁婧就算一輩子不戀愛、不結婚,當一輩子的單身狗,她也不會去和一個風流多情的渣男發生什么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