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王德孚這位表面上的《西廂記》創作者來說,其實這一次他倒不是很關心這部作品的評價,他看到這部作品能夠紅,表演的古典戲劇能夠吸引眾多觀眾,便已經覺得足夠了。
這相當于他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原來世界到這個世界的文化傳播,連帶著讓其作者“王實甫”都火了,雖然火的原因,是它正是王德孚的筆名。
有不少文壇人士,為了蹭這一波熱度,在發現關于《西廂記》的內容解析,已經被其他評論家搶占陣地之后,他們就另辟蹊徑,開始研究王德孚用這個名為“王實甫”的筆名,到底是何用意,畢竟在這之前王德孚似乎還沒有用過筆名。
還別說,這群研究王德孚這個所謂的新筆名的文壇人士,還是有點東西的,他們覺得王德孚之所以用筆名,正是他自己純粹將《西廂記》當成了游戲之作,怕用本名會影響自己的形象,還有人則認為,王德孚用這個筆名,就是想用它來專門創作古典戲劇……
當王德孚自己看到這幫文人煞有介事地研究這個所謂的新筆名時,他有些啼笑皆非,或許這就是名人效應吧,如果你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作家,你就算換十個筆名,怕都不會有去研究你的筆名。
還有文人覺得“王實甫”這個筆名給人一種更接地氣的感覺,至于王德孚的本名,則更加飄一點,普通觀眾可能看到這個名字,聯想到的都是頗為艱深的作品,閱讀起來門檻頗高。
因此,這幫研究王德孚新筆名的文人,都認為王德孚這個新筆名取的就是妙,沒有這個新筆名,也不會有《西廂記》的如此受歡迎。
而通過研究王德孚使用新筆名這件事,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要讓自己的作品大火,首先得換一個更加接地氣的筆名……
能夠將這種扯淡的說法搞得這么煞有介事,只能說不愧是文人們了,他們永遠也不可能發現,王德孚的這個所謂新筆名,就是《西廂記》的真正創作者。
《西廂記》既然火到了魔都,那它在魔都作為古典戲劇上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蘇州距離魔都一點也不遠,所以梅小玉希望已經和她非常親昵的王德孚,可以陪她一起魔都,觀看她的表演,同時也好好地在魔都這個大都市玩樂一番。
王德孚并沒有拒絕梅小玉,主要是他和梅小玉的關系發展,的確非常迅速,誰讓梅小玉這樣古典氣質的女孩,那樣懂事聽話呢?
她那全心全意奉承王德孚、不求任何名分的姿態,實在讓王德孚沒什么抵抗力,換任何一個男人,都不可能有什么抵抗力,畢竟梅小玉的顏值真的不差。
放到后世,梅小玉分明就是那種剛剛出道、顏值極高的女星,還沒有被娛樂圈的渾水污染呢,現在卻成為了獨屬于王德孚一個人的所有物。
最讓人無語的是,梅小玉的父親梅生偉都從來不管他的女兒這樣倒貼王德孚,甚至還時常鼓勵她的女兒,顯然對這一切,都樂見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