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桃笑,“大嫂回來娘好好和大嫂相處。”
邵氏點頭,“好。”
已經成了一家人還能有什么辦法呢,這一刻邵氏忽然想到邱婆子,邱婆子看她們會不會就是她看郭寒梅
一想到這種可能,邵氏心頭就不自在。
因為她心里自己比郭寒梅強多了。
餃子包得差不多了,外邊又有人來,還是四個人。
邵氏笑著打了聲招呼,和青桃說再包些。
四個人看著和譚青文差不多大,其中兩個長得賊眉鼠眼的,不像讀書人,青桃和邵氏說他們是不是專程踩著飯點來打秋風的。
邵氏把餃子放蒸籠擺好,說道,“應該不是,他們好幾個月才來趟咱家,好像住得很遠,山路難走,每次來差不多都這個時候。”
邵氏和譚秀才從不會懷疑這些人是否是來蹭飯的,貧苦人家供個讀書人不容易,便是真來打秋風也沒什么,若能改善下伙食讓他們在科考取得個好成績反倒是積福了。
她如實說。
青桃瞠目,“娘竟是這么想的”
大魚大肉招待客人,自家卻勒緊褲腰帶連燒個熱水都舍不得柴火,邵氏竟覺得沒什么不好不知道譚青槐聽了這話做何感想。
青桃是不能理解的。
“人心貪婪,娘就沒想過他們嘗到甜頭愈發變本加厲”
何樹森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長學書塾那么多位教書先生,何樹森為何偏偏盯著譚秀才不放,不就看譚秀才耳根子軟好說話嗎
青桃道,“上門是客,但客人也分好壞的。”
“哪有你說的恐怖,這些都是正經的讀書人。”
邵氏沒把青桃的話往心里去。
餃子太多了,一鍋煮不了,就用兩個鍋,大鐵鍋架起蒸籠蒸餃子,小鐵鍋里煮。
邵氏生火,青桃開始調料。
等餃子起鍋時,邵氏在旁邊遞碗,青桃負責舀。
用的都是斗碗,每個碗裝十五個,蒸餃則放盤子里端出去。
堂屋擺放了兩張桌椅,餃子上桌,圍著的人不由自主咽了咽口水,便是譚秀才也沒忍住。
吃過青桃做的包子,聞味道就知道是青桃做的。
菌子肉餡兒的餃子,皮薄餡兒多,入嘴軟糯香濃,不由得問譚秀才餡兒里是不是還放了什么,說自家做的吃著總有些硬。
邵氏剁的肉餡吃進嘴里也是硬的。
就青桃,做什么像什么。
第一次吃青桃做的抄手,譚秀才吃了整整兩大碗,表情和這些人差不多,眼下聽他們問,便有點自豪,說道,“該是加了雞蛋和紅薯粉。”
“還有這種吃法”
蒸餃子這些人也很少吃,平時家里都是拿水煮,煮好一口一個,不再放調料。
譚家不是,蒸餃有蘸料,水餃有調料,像吃抄手似的。
清水鎮的人更喜歡抄手,餃子是從北方傳來的吃法,皮比餃子厚,有些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
譚家的餃子皮薄得很。
又有人問餃子皮是在哪兒買的,他待會回家買些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