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不停地點頭,方既明就繼續說下去了:“而我們國家為了快速追近與其他國家存在的差距,就必然會放開市場,引進優秀的跨國企業,學習他們的長處,甚至要趕超它們。但是,在這過程里,必然會出現很多問題。大戰略方向是不會動搖的,我在這里只能奉勸國內的公司,這一次,狼是真的來了。
當然,我更要提醒一下領導們,雖然市場換技術是一條路子,也是可行的路子。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外國公司是絕對不可能把核心技術教給我們的。所以,一定要加大研發力度,自己擁有核心技術,才是最可靠的事。
現在,中國確實有著人工優勢,但是也要看到,我們的供應鏈建設是很不完善的,需要倚仗國外的供應鏈。未來的中國,一定要建設起國內的供應鏈,才能掌握制造業的第一步主動權。接著,用市場換技術的時候,也不能慣著外國企業了。資本家是最沒有良心的,你的標準一旦低了,那么它們會用這個標準坑害我國消費者。所以,制定的標準一定要科學。
我說了這么多,其實核心部分,還是只有一個,就是核心技術。
是,現在中國沒有很多籌碼可以談核心技術的。但現在不追趕,未來更加追趕不上了。
世界分工,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國家,一種是資源國,這是發達國家薅羊毛的對象,例如石油之類的。一類是生產國,是發達國家轉移低端制造業是國家。一類是消費國,也就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
如果中國走不出這個陷阱,那么就是一直被剝削的命運。
因為在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發達國家向生產國輸出資本,主要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生產國拿到資本和項目,開始去資源國采購原材料進行生產。產品生產完成之后,賣給發達國家等消費國。發達國家向生產國支付貨幣作為貨款結算。生產國拿到了貨幣,這些貿易盈余,因為規模巨大,在國際市場上,怎么管理和投資,都是個問題。生產國用積累的外匯儲備,購買發達國家的核心優質資產,那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買低息的發達國家的國債。
你看看,這種分工,是不是一直在給別人打工呢?但你沒辦法啊!
不過,如果你掌握了高科技技術,掌握了高額利潤的產品,那你就能有話語權了。從中體現的,是國力的提升,再也不是大而不強。”
胡東仔細思索了一番,說道:“所以方董的意思,是我們國家一定要積極投入研發?”
“不錯,還得加大教育投入。”
方既明認真地說道,“國家的未來,在小學老師的講臺上。有了那些懂得科技的人才,我們才能再繼續前進。”
胡東突然感覺,這一刻方既明不再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他也不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兩個人的角色好像調換了一樣,方既明更像是一個看破世界的中年智者,而他卻像是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在聆聽“前輩”的教導。
其實,這不過是方既明把上輩子中國走過的路,再說一遍罷了。
路子大體上是正確的,但走的過程中,就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這一次的專訪,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方既明也無所顧慮,暢所欲言。當然了,方既明也沒談及方大集團怎么樣,畢竟都不關他的事。干嘛要那么好心,提醒自己的競爭對手?事實上,哪怕方既明提醒了,陳大磊都是不屑一顧的。
成功的企業家,都很自負!
胡東完成了專訪后,匆匆離去了。
方既明也沒怎么留意,反正他說的是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