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既明思來想去的,只能把女主角葉圓的背景改成原本是富家小姐,但由于家里生意失敗,父母被逼得走投無路,還不上錢就得把祖傳的古董和房子都抵押了。這樣的話,才會顯得比較貼合內地的情況。
再一個,債主可以是混混,但不能是黑澀會,因為那是有組織的。而混混呢,沒那么暴力。
這個混混的頭,就叫王貴好了。
那么接下來的戲份呢,就跟上輩子的《情圣》一樣了。
原版《情圣》的主角名字叫程勝,這是粵語上的“情圣”諧音,但換成普通話自然不能這么叫了,要叫“秦勝”。而且背景也要改改,這個秦勝雖然是個騙子,但都是訛的富家子弟,特別是那種目中無人的富家子弟,可以說是“劫富濟貧”了,畢竟主角就挺窮的。
這樣改,是為了增添故事的合理性。
畢竟這里不是香江,在香江的話,原版上映是沒問題的,在內地就要顧及合理性了。畢竟內地的電影審查很嚴格的,要想過審,必須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作為主角,秦勝自然也是有師父的,但是師父的身份也要改改。這個師父呢,要自詡風流倜儻,實則是村里一老光棍。這樣的改動也是難免的,因為原版的情況是,師父有幾個老婆。這個在當年香江是允許的,因為那是螨清遺留下來的一夫多妻制度。
一開始假裝偷渡的片段,也要改成潘家園、琉璃廠那邊忽悠歪果仁買“紀念品”的橋段。
這樣,才能體現燕京的特色嘛!
至于阻攔美女結婚的橋段,是要保留的。
這就是改編香江電影的難度,社會背景都要考慮很清楚才行。
要不是為了更好的捧自己,方既明才不做這種事,簡直吃力不討好。但試問一下,華語喜劇巔峰是什么時候?你不會以為是新世紀以后吧?開玩笑,從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從冷面笑匠到喜劇之王,你以為是浪得虛名的?
香江的小市民文化,才是最能提現喜劇特色的。
方既明要用,自然是要用最好的。
不然的話,他隨便找一部國產喜劇片就算了,何必花費那么大的心思去改編啊!
但不得不說,經過一番改編之后,劇情已經變成了出身在燕郊的青年“秦勝”,是一個不學無術的騙子,但胸懷正義,整日跟著村里的師父去琉璃廠、潘家園擺攤。忽悠外國游客買高價紀念品是他們的日常工作,要么就是訛上一兩個富家子弟,弄幾個錢花花。
而師父覃(qin)先,諧音情仙,自詡風流倜儻,實則是一個老光棍。但在村里,好像跟每一個寡婦都有說不清楚的關系。所以,向往這種境界的秦勝,自然就拜他為師了。一天,秦勝偶遇了被逼成騙子的女主角葉圓,拿著假古董到他們攤位上行騙,被識穿后秦勝不忍心責罰她,甚至還起了同情心,想幫幫她。于是,兩個人合伙,弄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事。
另一條故事線,就是大叔周發,也是被債主王貴逼得走投無路,只能找到老熟人萍姐,還有歌廳小姐甜妞,準備冒充一戶人家向一闊少詐騙。不料被騙的闊少正是程勝所扮,他也想騙這一富戶。陰差陽錯的騙局,最后合謀對付債主王貴,把王貴坑進了警察局。
可以說,主線沒有變,但細節方面,方既明進行了諸多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