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四月份,注定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月份。
《整人專家》落畫了,票房定格在兩億四千三百多萬,沒辦法沖破國內票房最高記錄。現階段國內票房最高記錄,還是好萊塢大片的。但是,《整人專家》的火爆,也是國內第二高的票房記錄了。之所以沒能破紀錄,行業覺得是觀眾還不習慣喜劇片,認為是裝瘋賣傻而已。
但國內電影市場復蘇,這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國內電影人充滿信心,還準備把喜劇片做起來。于是乎,一大堆喜劇電影開始陸續上映了。
可惜的是,喜劇水平還是那樣,鮮少有票房沖上一千萬的,大部分都是幾百萬的票房,差點沒跌碎一地眼珠子。
“沒理由啊,怎么方既明就能拍喜劇片,其他人拍不了呢?”
“我覺得挺搞笑的啊,怎么票房上不去啊!”
“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人來解釋一下嗎!這票房到底怎么回事?連成本都收不回!”
……
行內人士迷茫了,根本不知道為什么。
方既明也去看了幾部,發現他們都走錯路子了。喜劇,是一個比劇情片還看演員的類型電影。甚至可以說,喜劇就是圍繞一個或者兩個核心演員拍的電影,沒有這核心演員,那么喜劇電影就不能稱之為喜劇電影了。
雖然,那些喜劇電影都很用心在拍,但橋段老套,劇情狗血,各種巧合之下,顯得刻意,又想掩藏這份刻意,當然落了下風了。表現最好的一部喜劇,還是沒怎么宣傳的喜劇,方既明反而看到了一個還算出色的配角,喜劇天分很好。但很可惜了,這個配角還是得給主角讓路,因為主角是當紅明星。
你看看,這樣的喜劇電影,能有市場才怪了。
主角不丑化自己,靠配角的喜劇電影,多少人買賬?
就算主角丑化自己了,但人設崩塌之后,還有多少粉絲買賬?
兩難的境地就是這樣了。
喜劇做不成,強行撓觀眾咯吱窩,最后慘淡收場。于是,喜劇電影除了方既明這一枝獨秀之外,再難找到對手。要知道,上輩子香江還有功夫喜劇片呢,但你看看除了成龍、洪金寶之外,還有多少人做得了?也就是林正英開創了僵尸喜劇片的先河,不然的話,香江的喜劇也就那么幾個人的天下。
說白了,電影是因人成事的;喜劇電影更是因人成事。
最關鍵的,是演員要有觀眾緣。
好比周星馳,人家一看到他就想笑,這種沒辦法解釋的觀眾緣,你換個人來行嗎?換成吳某凡行嗎?換成包某爾行嗎?分分鐘出戲啊!
好比王寶強,他演喜劇的時候,他一出場,觀眾就樂了,你能解釋這種事情?
一樣的道理,沈騰、黃渤都是這樣的演員,但他們演正劇的時候,也是很有范的。周星馳不行,他哪怕是很認真在演戲,觀眾看到他還是會以為下一秒就開始搞笑了。于是,《長江七號》票房不理想,就是因為周星馳沒解釋,那不是從頭到尾的喜劇片,而是一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