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又打了照面的兩個孩子直挺挺的站著,用目光較勁。
芽芽昨天已經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于是很有范的揮了揮手,說:“我來了”
來什么來,這是我家!
李敬修下意識扭頭看后進門的親爸。
李岳山推著二八杠自行車進院時瞧見一老一小就已經猜全了幾分,很想說;兒啊,長點心吧,看我干什么,你媽一瞅不就知道咱兩知情不報,一個陣營的嗎。
“來客人了”李岳山帶著笑招呼,頂著妻子詢問的壓力,“正好跟孩子摘了點烏米,一塊吃。”
敬修媽拉過兒子,狀似不經意的擼起袖子和后衣領瞧了瞧,沒瞧見明顯的傷后放了心,而后板起了臉訓斥。
當然,兩口子也不能在外人面前真把兒子罵得狗血淋頭,責怪了幾聲就自然而然的轉孩子這年紀是貓嫌狗厭,打打架可太正常了。
大人把兩小孩的手攏在一塊,讓他們牽著手。
甭管這兩孩和好了沒有,反正大人是和好了。
回去時,李家非要朝老太太的筐里裝雞蛋。
來時帶的三個雞蛋,回去時籃子里有六個。
芽芽牽著李秋香走在路上,忽然聽見老太太自言自語。
“膽子也真大,居然敢養那么多雞。”
“也是...周圍都沒人,多養幾只看好了也沒人知道。”
剛才在李家,老太太聽見后院有雜亂的雞叫,不過她不會跟任何人說,也彎腰叮囑芽芽。
“李家多養雞的事不能跟別人說。”
芽芽剛才滿院子亂竄,其實也看到了。
聽聲音,那家至少養著五六只雞,難怪雞蛋給得那么大方。
芽芽點頭,“知道,誰都不說!”
老太太喜歡聽話的小孩,不由得多看了芽芽幾眼。
多么懂的孩子,剛才護她護得值...鵪鶉?
一只鵪鶉直挺挺的躺在路中央。
這是條主干道,平時來來往往不少人,老太太踩著穩健的步伐快步走過去。
死鵪鶉身體還溫熱,老太太提起放進籃子里用簾布蓋好,拉著芽芽高興的回家去。
家里,大房三房都忙著壘灶房,老太太誰也不說的進了屋子,先把雞蛋全藏進掛在房梁下的籃筐里。
鵪鶉她沒舍得吃,拔毛塞灶火里烘干后,只給了幫忙生火的芽芽一根鵪鶉腿,剩下的全倒掛風干等過年吃。
老聶家的人都勤快,竇眉那一房兩天時間就壘好了墻,第三第四天開始忙著壘屋頂,竇眉順道起了一堵墻,把自己拿屋圍了起來。
看老太太沒說什么,田淑珍也麻溜的打起了圍圍墻的主意。
田淑珍兩個孩子雖然小,但也能幫忙,靠著分家的喜悅,建灶房的進度也不慢。
建好之后,只要不特意墊腳看,是看不到另外兩房干了啥。
聶超勇上村里小學,但來去很自由,經常跑出去偷偷挑石頭。
老太太請村里的老壽星算了個日子,選了個合適建灶臺的時間。
大房和三房的灶房已經建好了,就等著到吉時建灶臺了。
沒灶臺用的時候就拿石頭搭了個簡易的灶臺先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