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陵逗留了三日后,孫璧才重新回京,正式入住皇宮。
在此期間,他除了每日到先帝陵前祭祀外,就是和諸多兄弟相聚,使他們的關系得以拉近,而更多時候,卻是在自己母親的墳前陪伴,說一些想念的話。他是想要用這種方式來使自己真正地進入角色,在回京后,成為真正的一國之君。
或許正是有了這一段的緩沖,等孫璧真回了京城,再召集群臣朝會時,他所散發出來的氣場已和之前新登基時大不一樣,變得從容不迫,應對各種問題也顯得格外游刃有余。
其實眼下朝中還真有許多事情等著他這個新君決定處理呢。小的比如年號的更換,現在依然延續了先帝時的顯隆年號,但到了明年,自然是要為新君另立一個年號的。為此,禮部相關人等已經選出了好幾個有著相當寓意的年號等著孫璧來作決定了。
然后就是對于一些人犯的處置。照道理來說,皇位更迭,新君繼位時,都是要大赦天下慶賀一番的,如此一些犯人就可能減刑甚至直接赦免。但顯然,大家所關心的這些犯人不在其列,因為他們是前太子孫琮的黨羽。
孫琮弒君一事雖然朝廷極力遮掩,但終究沒能完全隱瞞下來,民間已多有流傳,影響之大之壞,足以讓許多人為之憂心。所以對他,和他手下那些人的處理就更顯得相當重要了。
有人提出索性將他們秘密處決,卻被王晗等人否決,那只會讓朝廷更加的威信掃地,就該明正典刑,才能震懾天下。只是到底該做到哪一步,尤其是該如何處置孫琮,卻又得由皇帝來親自做主。
在不少人看來,孫琮與孫璧終究是兄弟,以弟殺兄,縱然是皇帝怕也會惹人非議,所以還是把人圈禁為好。也有人認為這人還是該殺,反正各種理由都有,只聽憑孫璧一言而決。
至于其他那些本來的太子一黨,有人主動認錯,自愿辭官,有人則繼續留在任上以為觀望。至少在孫璧最終拿出決定前,他們是不可能甘心引頸就戮的。
這些事情千頭萬緒,都壓在皇宮里,直到孫璧終于從帝陵回轉,便一股腦地全送到了他的跟前,等著他做決定。
“這些都只是小事而已……”不想在聽完王晗的一番奏報后,孫璧卻是不以為然地一笑,將這些奏疏什么的都先推到了一邊,這讓王晗一陣驚詫,猶豫了一下后,才壯起膽子道:“陛下,這都是朝中大事,拖著只會更惹人爭議啊……”
“朕知道,但事也分輕重緩急,在朕看來,有一件大事才是眼下必須立刻辦妥的。”孫璧卻依然有著自己的看法。
“請恕臣愚鈍,不知在陛下看來,還有何事要比眼前種種事務更為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