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的戰事,犒賞北伐三軍,封賞立功將士的事情,豈不比京中這些小事要重要得多?”孫璧反問了一句,卻讓王晗等重臣都沒法反駁了。
是啊,北伐軍事確實乃是這些年來大越國中最要緊的事情了,可問題在于,他們還遠在北方,甚至還可能身在草原,現在就急著考慮封賞什么的,是不是太早了些?
孫璧一下就看穿了他們心中所想,便又接著道:“朕一早就做好安排了,早在動身回京前,已令大軍退返北疆。照時間推算,有一部分兵將已在來京城的途中,不日便能抵達。這些事情可得要由樞密院和兵部等衙門跟進了,可不要讓眾將士在來京城后受了委屈啊。”
被點到名的相關人等趕緊答應一聲,同時大家更是心中惕然,陛下作此安排,顯然是在為自己坐穩皇位,真正掌握絕對的權力做鋪墊和安排了。
因為就目前來看,孫璧雖然貴為天子,可其實在朝中還真沒多少勢力與影響,一旦君臣雙方真在某事上有所矛盾,他這個皇帝還真未必能爭得過群臣。畢竟現在他真正能信用的,依然只是潛邸時的英王府中人啊,而他們中,除了李凌等少數幾人外,其實都未身居要職——真要是什么重要官員,早被永王或太子給想法拉攏收買了。
但那終究是在雙方實力均衡,以及孫璧不敢真個翻臉下手的的前提下。可一旦等到真正親近于他,將他視作絕對統帥的北疆邊軍到來,這一均勢就會被迅速打破。到那時,皇帝才是真正的大權獨攬,做什么決定,群臣也只能聽令的份了。
這個認識讓大家心中一陣不安。有了先帝時的壓制,讓他們很希望能趁著新君位置不穩而爭到更多的權利,所以這次拿這么多待決之事上奏,其實也有為難于他,想他放權的意思。
可沒想到,他們等來的卻是這么一個應對,實在叫人猝不及防啊。而且大家還都沒法反對,因為這次北伐大捷確實是前所未有的大勝利,所以皇帝要邊軍回京受賞自然也是理所當然了。在鬼戎各部已被打得只能茍延殘喘的情況下,他們連說一句要留大軍在北疆以防不測的借口都說不出來了。
看著沉默的群臣,孫璧勾起了嘴角,他要的就是這一效果:“現在你們都去做好安排的,朕以為十日左右,邊軍就會凱旋,到時朕要在宮里為眾將士慶功,還要去太廟敬告列祖列宗,你等可不要懈怠,惹天下笑啊!”
“臣等遵旨!”群臣只能是唯唯稱是,事到如今,也沒法子了。
趁著這個機會,孫璧又果斷提出了另一個決定:“還有,三司使衙門也盡快立起來吧,就在戶部旁邊。李凌于財稅方面的能力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這次北伐他在后方主持有方,堪稱功勞第一,朕拿不出更多賞賜給他,但先帝當初給他的職位總要落實下去吧。”
戶部和轉運司的一眾官員聞言心里便是一陣不是滋味兒。這三司使正是專門管轄他們的頂頭衙門,之前大家還對此頗有微辭,想著怎么勸陛下收回成命呢,現在倒好,居然直接就要開衙了。
而更叫他們難受的是,李凌這一段居然還不在朝中。他借口之前奔波在外,辛苦染病,就在家中躲清靜去了,甚至還閉門謝客。這樣,就連一些與他多少有些交情的同僚想當面勸他放棄這一官職的打算都落了空。等到木已成舟,三司衙門都立起來后,自然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