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愛喝涼茶,在倫敦華埠的中藥店很多都在賣自家“特飲”。
這涼茶既不是茶也不涼,味道有的苦有的甜,“上火”之后喝一碗“清熱下火”的涼茶能讓人心平氣和,那濃濃的苦澀的味道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那些手拿涼茶的老一代華人和手拿星巴克的新一代華人在這條“唐人街”上往來如織,這是時代的發展還是時代的倒退,也許只有若干年后的人們才能評價。
人的好奇心讓人們總喜歡追從新事物而忘卻舊而老朽的事物,“廣告”并不全部都是消費主義,比如賣涼茶的如果不吆喝兩聲,說自己的涼茶有何種功效,誰知道他賣的涼茶里面加了什么中藥?
消費主義存在“品牌溢價”,同樣的咖啡,埃塞爾比亞的和星巴克沒有任何不同,但是有人寧可花十倍的錢買星巴克也不愿意喝沒有“品牌”的咖啡。這種消費行為里有一個情感價值在里面,這是消費者的心理所決定的。喝星巴克代表著“高端”,是身份和檔次,這些高于產品成本和材料費用的價值被商家用來重金打造廣告、請明星代言,將“高端”這個概念植入到消費者的大腦里進行洗腦。
一個掙扎在溫飽線的人是不會去考慮喝星巴克的,到中藥鋪里喝一碗涼茶,老板心情好了還免費送。
“市井”沒有那么多高雅的藝術,煲仔飯里面肉少了還要和老板討價還價,錢都是辛苦掙來的,當然要省著花了。
這些人很多都是非法移民,他們領著微薄的薪水,在中餐館的廚房打工。
一個餐館的生意如何主要看廚子,廚子不好那么這餐館的生意就要變“慘館”了,華埠的華人們就在餐館里大聲嚷嚷,“鬼佬”再搞鬼這些廚子就罷工抗議了,別說宮保雞丁,連卷心菜都不給炒,中餐館就只有蒸菜和自助餐賣了。
吃慣了中餐,偶爾吃西餐還沒問題,懷念家鄉味了留學生和華僑們在華人超市里買從老家賣的醬料,超市在門口寫著哪些商品特價打折,大家平時買菜價格多少都知道,這些“廣告”也不是消費主義。
華埠也有溫州來的商人,他們用人民幣結賬,一雙球鞋它本來就值500¥,他非要標個1000¥,打8折賣800¥,在路邊攤肯定要跟他殺價了,同樣的鞋子放在裝飾漂亮的百貨公司里,標注3000¥,打八折2400¥一樣有人買。
價值500的東西賣2400,正常人都不會干這種虧本買賣,但是被洗腦了的人就會干。很多球鞋都是中國自己生產的,翻開了包裝看就知道,上面寫著madeinchina,一模一樣的東西,十倍賣給生產者,這就是消費主義帶來的危害。
一個商品的價值、成本到底是多少大多數人都不能估算,在心理學上人們在對某件事物作出判斷時需要一個參考,就像一艘船把錨沉入海底一樣進行定位,第一信息或第一表象給大腦刺激最強,那雙鞋在倫敦賣500,在中國可能300都有的賺。
然而對在倫敦工作的人來說500換成英鎊也就不到100磅而已,相對于當地消費價格來說并不算特別高。
換成中國的說法,就是長短相形,難易相成,單個事物存在的時候無法準確定位,需要有個參照物進行對比,尺子就是尺子,兩根長度不一樣的尺子出現才會有長尺和短尺的區別,營銷手段中的“痛點”就是激活那些存在于潛意識中沒有被重視的欲望,“幸福感”是什么?你可以自由自在得花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你隨意揮霍就能得到幸福了嗎?有人說是的,另一個人無情揭短,說他這身衣服是靠不法手段掙來的,那他炫耀的幸福感就消失了。
世上最悲慘的事莫過于從騙子的嘴里獲得希望,被洗腦洗得不正常的人是聽不進去人勸的,他還會罵那個提醒他的人是窮鬼。
按照道理說是吃一次教訓記一次疼,不過絕大多數人都是“死性不改”,歷史經驗證明,驕奢淫逸的生活會亡國,可是還是有很多人依舊自己過自己的。
他日子過得那么好,為什么要聽胡說八道?放棄舒適生活勤儉節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