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簡難,消費主義不斷挖掘人的欲望,讓人不斷地花錢購買。
當道德和信仰還存在的時候,它們還能遏制資本家利益最大化的欲望,現在人的欲望無限膨脹,甚至有人還發出消費主義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謬論來。
很多華人聽信了又一個傳言,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其實關于私有制的話題基督教多個教派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以選擇性忽略的方式規避這個問題。
在《圣經》中,神對私有財產的準可,是建立于神權高于人權這一原則之上的。14世紀黑死病大流行之前擁有太多個人財富并不會被人尊重,早期的一些神職人員甚至曾提出過私有財產出自貪婪的觀點。
貪婪是一種原罪,耶穌復活后很多信徒捐款,很多人大商人都在捐,又一個寡婦只捐了2個銀幣,但耶穌稱贊她,她捐贈的比所有人都多,于是在中世紀的麻瓜看來,貧窮和禁欲成了一種美德。
十四世紀之后,教廷有時亦信奉公共所有,并把消滅私有財產看成是正確的。在中世紀羅馬教廷對基督新教的鎮壓時期,羅馬教廷亦根本漠視叛逆者及其后裔的個人所有權。
歐盟國家不是每個都像英國這種新教國家一樣追求財富和科學進步,還有很多保留著中世紀時期的思想,社會主義者對財產的權利和功能的剝奪以及社會主義的強迫貢獻制度,部分目的在于克服財產的誤用和濫用。無論什么時侯,只要財產的使用不為倫理道德的和宗教信仰所規約,這種濫用就會成為可能。
根據瑪蒂娜人性實驗結果,人在沒有倫理道德和宗教信仰所規約的情況下會濫用一切東西,由集體無意識行為創造出很多邪惡的行徑。在一八八七年的輪博斯宮大會上,來自全世界的圣公會的主教團吁求教牧者研究“從基督的教訓來看,社會主義哪些部分和多大程度上是好的和正確的”。
在共產力量占支配地位的前基督教國家,教會一般不再宣講私有財產的道德規范。
然而富人的財富被剝奪了,但窮人卻沒有進入理想國。
中國漢武帝時期,為了準備對匈奴作戰,漢武帝曾經號召全國商人捐款,可是真正捐款的只有一個人,于是漢武帝讓桑弘羊對全國進行了一次算緡令,將全國商人的資產進行收繳,用于對外軍事戰爭。
“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個口號喊著很鼓舞人心,但是在三十年對匈戰爭中漢帝國自己也損失了國力,不僅將文景二帝積累的社會財富消耗一空,國內的工商業也毀了。
天可汗對漢武帝的評價是:窮兵黷武三十年,所就無幾。
漢武帝的成就其實沒有漢宣帝高,不過絕大多數中國人對漢宣帝劉病已很陌生,他是陷入巫蠱之禍太子劉據的兒子,這是個自民間長大的皇帝,他反對專任儒術。
儒家思想有很多可取的地方,然而它并不值得全面推廣,反正波莫娜是絕不會將它給帶進課堂的。
別的情侶逛街都是在享受快樂,她卻在觀察人類,她什么時候能正常點?
“文先生是不是很像奇洛。”波莫娜說
“什么?”正在東張西望的老蝙蝠納悶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