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危機就此產生。因為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并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這樣一來,最痛恨投機和紙幣的杰克遜總統所實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發了美國首次由于紙幣而引起的巨大投機泡沫。
在這次泡沫中,許多的土地都是聯邦政府賣給居民或投機者的。政府的土地辦公室在1832年的土地銷售總額為250萬美元,到1836年這一數字達到了2500萬美元。
與此同時,美國又頒布實施了自由銀行法。自由銀行法允許最低資本金為10萬美元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銀行,沒有任何其他的要求;并且各州的申請手續也已大大簡化。銀行如雨后春筍般而起,而草率地創辦銀行導致詐騙猖獗,銀行業務品質低劣。
杰克遜應對的做法是將投機活動攔腰截斷。他將《鑄幣流通令》作為一個行政命令簽署,要求除極個別情況外,以后購買土地都必須用金幣或銀幣支付。杰克遜希望他的措施將會阻止全國的投機活動,但這些措施的效果遠不止于此。
1836年,國會決定將大部分的貴金屬從第二銀行中取出,轉移到各個州政府使用。杰克遜還下令財政部從1837年2月份開始,每個季度都從財政部在第二銀行的存款中取出900萬美元,并根據各州的人口按比例分配給各州。
杰克遜所有的措施都只是為了健全他所認為的金融業,但是,最后的結果卻令他大出意外。
由于對鑄幣的需求激增,銀行券的持有者開始要求用銀行券換取金銀鑄幣。銀行的貴金屬存儲都不足,為了籌集急需的錢,不得不盡快收回貸款。由于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美國的經濟恐慌開始產生。
第二銀行由于之前過多地發行了紙幣,巨量的兌付請求幾乎耗盡了它的資源,同時,該銀行延期申請遭到杰克遜總統拒絕,被迫縮身成了一家州立銀行,并停止了一些貸款發行。這次恐慌同樣嚴重地削弱了州銀行,很多實力較弱的銀行因為黃金儲備較少紛紛破產,沒有倒下的銀行也紛紛“耍無賴”:即拒絕償還貸款。
1937年底,全美的所有銀行,至少是那些還沒有破產的銀行,都終止了金幣兌付。
英格蘭銀行為避免黃金流出國門,開始提高利率,這導致英國的棉花進口量下降,進一步影響了美國的經濟。而且,因為英國國內的利率升高,所以英國的投資者不再愿意將錢投入到美國的證券上,這對華爾街證券市場無疑是雪上加霜。美國陷入了嚴重的“人為”貨幣流通量劇減的境地,最終引發了1837年經濟大恐慌。
1837年1月2日,美國財政部從紐約的主要銀行提取了900萬美元。沒過幾天,恐慌與一系列的破產事件就發生了,街上也發生了騷亂。房地產市場進入了一個被迫拋售的惡性怪圈,大量銀行破產,其他許多行業也是如此。
華爾街股票價格復仇似的開始下跌,破產很快蔓延至所有的行業,全美90%的工廠關門,失業率奇高,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當幾個州的州政府試圖為它們的債務進行再融資時,發現市場上根本沒有人愿意購買它們的債券。政府的收入雖然在1836年達到了5080萬美元,在1837年卻只有2490萬美元。杰克遜的聯邦政府不欠債的美好愿景一去不復返了,美國歷史上首次進入了蕭條時期。
詹姆斯·戈登·貝內特,這位《先驅報》的編輯,以他的方式在1837年3月的一篇社論中這樣寫道:
美國從來不曾處于現在這樣的危險境況。我們現在被商業恐慌包圍著,這場恐慌正在發出巨大的威脅,它要破壞我們社會的一切事務——要毀滅我們整個國家,要把大片地區變成廢墟,要把我們一半的銀行機構從地面上抹掉,要點燃那些最浮躁的熱情,并且制造突變,最終讓國家停滯不前。
這場金融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8年加州發現了巨大的舊金山金礦,美國經濟情況才開始好轉,于勒就是聽說美洲有黃金才去淘金的,可惜他最終成了一個破落水手,被同樣滿懷發財夢,結果夢碎了的親戚們認了出來,然后就當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一樣,轉身就走了。
在“天堂”里如果你沒有錢,那就如同活在地獄,牡蠣明明是你找到的,你卻不能吃,這種看得到吃不到的心情多糟糕啊。
惡性循環藥石無救,金融泡沫就像黑洞一樣吞噬著實體經濟。所有可以刺激經濟的寬松政策都因為金融市場賺錢效應而收效甚微。
1991年12月31日紅色巨人的倒下,蘇聯解體。
廣場協定日本經濟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