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如果企業還在勤勤懇懇干實業還好,可轟這顆金融原子彈轟下來后,日本很多中小企業都已經不干實業了,因為日本開始進入了“通貨緊縮螺旋”,進而發生了“產業空心化”,實業越來越難干,再來,阪和的例子給了日本其他企業巨大刺激,并且在日本社會引起了一股大家一起炒匯炒股票的風潮。
在這兩大背景下,日本政府轟下來六萬億原本的意思是,我給你減稅,再給你撒錢,希望居民多買國貨拉內需,希望企業多投資激活經濟。
結果政府投入的錢,全部被拿去炒外匯了。
非理性行為下,任何勸告都是沒用的,形成泡沫經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從眾心理。
本來你正常的一個人,看到朋友發了橫財,于是你也沖了進去,你的“成功”,又讓你的朋友眼紅,然后他也沖了進去,以此類推,泡沫越吹越大。賺錢就像打響指一樣簡單,把錢放在金融市場里就可以看著它升值。
因此日本經濟崩盤,廣場協議只是個起因,真正原因是日本政府在錯誤時機推出的錯誤政策,和日本企業的貪婪欲望。
對大多數人而言美國夢是什么?
是高聳入云的摩天樓?還是紙醉金迷,拿著一張信用卡就可以隨意購物?
在有的書里和電影里經常出現這樣的情節,一個曾經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失敗者,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了“體面的生活”,這些人包括橄欖球運動員、知名健美先生、屢敗屢戰的政治家,以及家庭主婦、警察、學者、出租車司機等,甚至包括華爾街的交易手。
書中的各種各樣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是那種非常勵志的有行動力的人。他們不是將美國夢掛在嘴邊,而是不斷的去追求和實踐,總體故事非常鼓舞人心,也還挺真實的。
然而事實卻是,勵志要是真的有用的話,80%的社會財富就不會被20%的人掌控了。
那些故事很勵志,很主旋律,也很真實感人,但是底層的人要擠進上流社會非常困難,即便是常春藤名校畢業,美國的精英教育把最好的人才引向了金融和法律行業,而不是自然科學。
以前為物理服務的數學家轉入華爾街,為證券交易所和保險公司工作,研究一些滿頁紙都是公式,保準你看不懂他寫的是什么的“產品”。
金融業的專業詞匯更多了,客戶只有“聽話付錢”和“不聽話就錯過機會”兩個選擇,玩對沖基金要高智商的人才能操作,他們認為的簡單在普通人聽來就和外星語一樣,美國民主政治制度中充斥著無法掩蓋的“金權”影響,這決定了美國上層最響亮的話語權來自企業界和法律界,即便是知名科學家在美國政界也是“人重言輕”。
半個多世紀前的“錢學森案”在中國人看來是為國爭光,在美國來說卻是另外一回事了,核心的資料不會再讓華人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