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末期的鄒衍曾提出五德終始說,用當時流行的五行解釋歷史的變遷和王朝的更換。
18世紀意大利思想家維科認為歷史的變化經過3個階段:神的時代、英雄時代、凡人時代。歷史變化經歷了這個階段以后,就會重新回復到原始時代,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
這種唯心主義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所認為的歷史是基于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形態不斷發展和上升的過程是不一樣的。
人從事某種活動需要動機,動機不夠充分不會去殺人,但也有激情殺人的案件發生。
如果三兄弟中的老二沒有那么愛那個女孩,就不會用復活石復活她,那個女孩沒有活下去的動力,她不屬于凡人的世界,最終還是死了。
只有老三,他和死神一樣擅長偽裝和隱藏,最終用隱形斗篷躲過了死神的追捕,和死神平等得離開了這個世界。
唯物主義忽視了人的情感和欲望,難怪愛神逐漸遠去了。
不是所有的愛神都和喝醉了的蘇格拉底所說的那樣,垂涎富神的美貌和財富,也有小傻瓜喜歡沒錢并且很危險的狼人盧平,還有西弗勒斯這種尖酸刻薄,又脾氣不好的“情圣”的。
有求必應屋用了思維接受咒,在門前轉三圈,心里想著需要的東西它就能感受到。
西弗勒斯學會了,他還發明了一個新玩法,配上韋斯萊把戲店的白日夢咒,這種魔咒是不會賣給16歲以下的男孩子的。
她推拒了現實世界的要求,卻被迫接受他骯臟的想象,黑巫師永遠都是黑巫師,她白紙一樣純潔的腦子里知道了一些奇怪的知識,宛如被毒害了。
她哭著推開了他,拒絕繼續接受這種精神摧殘,然而重回現實后卻依舊無法擺脫他的鉗制,現在他們在火車移動的包廂里,車窗外是森林,更可悲的是沒有獵人來救她了。
他們是度蜜月的新婚夫婦,誰會那么自找沒趣打擾他們。
人們甚至還會曖昧得笑著,祝福臉頰如玫瑰一樣紅潤的新娘早生貴子,“過來人”對年輕的夫妻總是特別縱容。
很多人對柏拉圖式愛情很熟悉,卻鮮少有人知道蘇格拉底的愛情。
蘇格拉底:“孩子,為什么悲傷?”
失戀者:“我失戀了。”
蘇格拉底:“哦,這很正常。如果失戀了沒有悲傷,戀愛大概也就沒有什么味道了。可是,年輕人,我怎么發現你對失戀的投入甚至比你對戀愛的投入還要傾心呢?”
失戀者:“到手的葡萄給丟了,這份遺憾,這份失落,您非個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蘇格拉底:“丟了就丟了,何不繼續向前走去,鮮美的葡萄還有很多。”
失戀者:“我要等到海枯石爛,直到她回心轉意向我走來。”
蘇格拉底:“但這一天也許永遠不會到來。”
失戀者:“那我就用自殺來表示我的誠心。”
蘇格拉底:“如果這樣,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戀人,同時還失去了你自己,你會蒙受雙倍的損失。”
失戀者:“您說我該怎么辦?我真的很愛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