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是二戰戰勝國,沒錯,他們真的是戰勝國,但是是一個受限制的戰勝國,在盟軍登陸西西里以后,意大利見勢不好,就私下和英國溝通,以英國不追究主要人員的戰犯責任為條件投降。
丘吉爾擔心英國人的傷亡,也就同意了,之后意大利監禁墨索里尼,退出軸心國,之后對德國宣戰,于是他們就成勝利者了。
蘇聯和德國人在東線拼殺得血流成河,蘇聯雖然沒有繼承拜占庭帝國的國土卻是繼承了東羅馬帝國傳統文化,東線可沒有“乳酪”和“通心粉”,只有冰天雪地和槍林彈雨。
那是戰士的戰斗,同時也是慘烈的戰斗。
凡是見過戰爭慘烈的,都不想看到再有戰爭發生,戰爭只有結束的時候才是美妙的,希望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后一次世界大戰了。
在16世紀法國不僅自己對于意大利的野心屢次破產,而且國內的勃艮第地區由于與西班牙之間有著繼承爭議,岌岌可危。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法國一反中世紀的宗教狂熱,在國家利益面前選擇與異教徒奧斯曼結成聯盟。
在當時的歐洲看來簡直是臭名昭著,因此大家取名瀆圣同盟。
8世紀阿拉伯帝國快速崛起的時候,拜占庭帝國憑借著君士坦丁堡和黃金灣,守住了阿拉伯人從陸路入侵歐洲,但是阿拉伯人憑借著宗教的力量快速擴張,當時的西班牙也是他們的領土。
這些阿拉伯人翻越比利牛斯山進攻法國,8世紀時巫師和麻瓜的關系還沒那么緊張,布斯巴頓的巫師也參與了保護國土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中,法蘭克的墨洛溫王室毫無表現,倒是宮相查理一戰成名。
他很走運,負責指揮戰爭的西班牙總督在亂軍之中被箭射死了,氣勢洶洶的阿拉伯人被迫取消了進攻,而查理也成了保護法國的“英雄”。
法國是最早普及基督教的國家,經過了四個世紀的傳教后,神權已經很有號召力了。
在矮子丕平的兒子查理曼稱帝之前,教宗都沒有為皇帝加冕的權力。
查理、丕平和查理曼這祖孫三代人,成功得以權臣的身份篡奪了墨洛溫王室的皇位,卻留下了了一個尾大不掉的麻煩——“君權神授”,教會又根據《偽伊西多爾教令集》宣稱教皇權利高于帝王,反對世俗王權控制教會,這就是為何以前歐洲皇帝都必須通過教皇的加冕的原因。
人們對宗教的狂熱已經失去了理智,平民聽教士的多過聽領主的,東羅馬帝國這邊則在砸毀圣像,世俗權力高于神權,東羅馬帝國不僅要面對阿拉伯人入侵,還要防備西羅馬人背后捅刀子。
實際上西羅馬人也真的捅了,十字軍東征時期那些鄉下人洗劫了君士坦丁堡,無數希臘文獻被運到了威尼斯,再由威尼斯的艦隊將戰利品運往西歐。
16世紀的時候東羅馬帝國已經沒有了,奧地利哈布斯堡與西班牙的聯盟在當時是整個歐洲最強的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