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的奧斯曼一直保持著優勢,在蘇萊曼的帶領之下,奧斯曼攻占了匈牙利的大部分區域。
在伊比利亞大婚之后,結合了阿拉貢與卡斯提爾-萊昂王國的西班牙一舉成為了歐洲最強的國家。由于與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聯姻,西班牙王位也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在最頂峰的時刻,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甚至被選為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
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同盟,法國的地緣政治非常危險。往北尼德蘭低地,往東萊茵與阿爾卑斯山都是神圣羅馬帝國的領地,往南的比利牛斯山脈之后是西班牙的領地。可以說法國被哈布斯堡同盟包圍了。
奧斯曼帝國軍隊于1683年7月14日開始圍困維也納,軍隊大約有138,000人,當中決定性的一戰發生于9月12日,神圣聯盟有70,000?人的援軍抵達。
瀆圣聯盟軍的另一部分法國人在這次戰爭中反水了,法國的太陽王路易十四為神圣羅馬帝國支援了6000的士兵,也就是說維也納之戰是奧斯曼帝國獨自和中歐的多個王國會戰。
俄羅斯大公因為迎娶了君士坦丁堡的公主成了東正教徒,此時已經解決了大部分的韃靼的游牧勢力,在西伯利亞的殖民也卓有成效。更重要的是,在1654-1667的波蘭俄羅斯戰爭中,俄羅斯第一次打敗波蘭,并且吃掉了大片的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區域,成為了歐陸不可小覷的新勢力。
在1679年維也納爆發了最嚴重的黑死病,三分之二的人口死亡。
奧斯曼帝國在暗地里又策動了匈牙利地區的反哈布斯堡與新教勢力的叛亂,最終在1683年奧斯曼決定親自動手,將宣戰布告送到了維也納的宮廷中,大突厥戰爭就此爆發。
1683年俄國歷史上最野心勃勃的皇帝彼德羅曼諾夫即位,在奧斯曼圍攻維也納的戰役中,奧斯曼軍隊有130門野戰炮與19門中口徑炮。而神圣羅馬帝國這邊守軍就有370門火炮,所以奧斯曼的火炮數量不足。
俄羅斯與奧斯曼在黑海的國家利益有很大的沖突,俄羅斯一直渴望獲得黑海的入海口,但是奧斯曼卻控制著克里米亞韃靼人的部落。而且更不巧的是,在1682年簽訂的俄奧斯曼20年合約,彼得大帝得知奧斯曼向神圣羅馬帝國宣戰之后,立馬撕毀了停戰條約,加入了神圣同盟,與原本的老仇家波蘭聯手,這是俄羅斯第一次積極介入歐洲的聯盟。
但是對于奧斯曼來說,卻是一個噩耗,這意味著奧斯曼將受到三方的壓力,東部的俄羅斯,西方的神圣聯盟,以及自己內部的問題。
1669~1676年間,雖曾一度戰勝波蘭與俄國,奪取烏克蘭,但在1681年以后,先后戰敗于俄國、威尼斯和奧地利,連續的失敗讓奧斯曼的士兵滋生了不滿,蘇丹渴望一次勝利。
提起波蘭歷史,很多人都會將二戰之中沖向德國坦克的波蘭騎兵當做是典型的弱國象征,從而作為調侃這個多次被人瓜分國家的談資。殊不知,同樣是一支波蘭騎兵,曾經在歐洲的危機關頭拯救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立下了舉世矚目的功勛,波蘭翼騎兵正是波蘭武力頂峰的象征。
波蘭騎兵的盔甲后背一套羽翼,這套羽翼最開始的用途便是對付奧斯曼土耳其人,在土耳其的軍隊里,有一種投擲套索殺敵軍騎兵的戰法,所以波蘭翼騎兵在后背插兩根阻攔物,防止被套索拉下馬,它們看起來就像是天使的翅膀,非常符合神圣同盟這個設定。
9月12日,當城內的奧地利與薩克森軍隊出城與奧斯曼軍隊進行最后的決戰,當奧斯曼軍隊的精銳騎兵與火槍近衛兵全部集中在圍攻日耳曼人之時,波蘭翼騎兵在國王索別斯基的率領下從山坡上突然沖出,翼騎兵的迅猛一擊連破奧斯曼人的多條戰線,最終讓首尾不能兼顧的奧斯曼人全面崩潰。此戰之后,波蘭國王索別斯基被譽為包圍基督教文明的英雄而永垂史冊。
那場面,據說他媽的像天使降臨了,騎兵突擊的時候翅膀隨風飄揚,在視覺上的效果非常震撼,翼騎兵不像法國重騎兵那么笨重,又不像沙俄哥薩克或者韃靼騎兵那樣輕裝,他是一種攻守兼備的騎兵部隊,既盔堅甲固又迅猛輕捷,可以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戰術,落后的波蘭在幾百年前是一個比俄羅斯還強的強國。
維也納之戰是中歐的多個王國與奧斯曼帝國持續300年的爭斗以來的一次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