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奉給莘邇的任務十分明確。
此戰的目的不在略地,而只要能調動蒲茂的部隊,使其放棄攻打冉興,北援朔方,就行了。
羊髦的兩條軍事獻策,都是圍繞這個目標而定的。
朔方郡設立於秦朝中葉。秦朝設立此郡,是為了阻止匈奴由此南下。朔方郡當高闕之南,憑借長城、北邊的陰山和黃河之險,自設立之始,便是控扼“通川”、“要害”的咽喉重地。
最早的時候,朔方郡下轄十縣,河東、河西各五縣,后到秦朝后期,國力衰微,河西的五縣被全部撤銷,僅保留三封、臨戎、沃野三縣的名字,皆遷入河東。
但是,三封縣的故城遺址還在。
唐鼎西遷,北地諸族,戰亂不止,兵強馬壯者為王,蒲秦也罷,鐵弗匈奴也好,其主皆非甘於守成之君,不肯被拘限於河東的河套地區之中,因此,朔方目前的占據者趙宴荔,便將三封故城略作修繕,遣了一部人馬在此駐扎,充作是朔方向西邊延伸出去的釘子、耳目。
無事之時,此處可權做朔方郡的外圍據點。有事之時,即為朔方或蒲秦進攻定西的前哨。
羊髦的建議是:“將軍引精騎,越千里流沙而襲朔方,隨行糧秣,僅敷月半之使。今之戰策,宜以速決為上。我部俱騎,利弊各半,利在朔方多漠野,我部能夠隱蔽行蹤,轉戰神速;弊在我部缺乏大型的攻城器械,且無步卒,攻城小難。
“既宜速決,攻城又難,何以完成王命?髦以為,唯當求奇計以見效。”
莘邇當時問道:“奇計故自佳,然計將安出?”
“將軍帳下多胡騎。大王收胡組軍,事已外傳,朔方必有聞焉,而同時,他們一定想不到我部的到來。將軍因是,可擇鮮卑義從若干,令扮作逃亡的北山鮮卑部民,混入三封城中。
“內外夾攻,三封取之易也!”
莘邇前世讀過《三國演義》,他記得在此書中,似乎有過多次與羊髦此計類似的用計。
這種“賺開城門,打下城池”的計策,說來簡單,然欲用到實處,并不容易。
在絕大部分的戰斗中,事實上,都是根本無法使用的。
但眼下,卻剛好可以用上此計。
因為,正如羊髦所言的,鐵弗匈奴“一定想不到我部的到來”。我在暗,敵在明。三封城的守軍根本不知莘邇部的接近,也就是說,此時此刻,他們一點警惕都沒有。鮮卑義從趕著駝、馬,以逃亡為借口,請求進城,三封守軍貪其財貨,度料之,鐵定是不會將他們拒絕在外的。
一切如羊髦所料。
禿發勃野親自帶了百余義從,喬裝打扮,為了逼真起見,還選了二十余個沒有留胡子的,裝成婦女,趕了三四百頭的駱駝、健馬,成功哄開了三封縣的城門。
伏在遠處的莘邇等人看到他們進入城中。
莘邇笑對羊髦說道:“卿計成矣!”
禿發勃野帶的都是勇士,個個體格強健,氣息剽悍,城下城上的看,他們低頭俯首的,能暫時哄住守軍,一進到城中,很快就會露餡。事不宜遲,莘邇立刻下令,蘭寶掌等各引部曲,從沙丘后頭沖出,數千條馬腿,踐踏出滾滾的沙云。數千胡騎吹著口哨,殺奔三封。
三封城內的守軍還沒有反應過來,禿發勃野從駱駝上抽出利刃,一個唿哨,百余勇士齊齊取刀進斗。禿發勃野接連砍倒三四個鐵弗甲士,引眾組成駱駝陣,牢牢把住城門。
三封縣內的鐵弗駐軍不多,四五百人而已。
莘邇與禿發勃野的夾攻之下,不到一個時辰,城池已告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