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促使蒲茂決定采納孟朗的第二策。
孟朗大喜,說道:“大王英明果斷,此古圣主之資也。察歷代開國,或潛伏淵野,而但凡運至,無不逢惑不疑,當機立決!今大王之事成矣!”下拜說道,“臣敢請為大王效犬馬之謀!”
孟朗的“急策”,說白了,就是造反。
蒲茂雖是宗室,在蒲秦的聲望不低,名譽也很好,但畢竟仍是臣子。造反這等掉腦袋的事情,不是一人建議、一人贊同,然后就能隨便成功的。必須得有完善的謀劃。
孟朗已有成策。
當下,他獻給了蒲茂三計。
蒲茂聽罷,喜道:“管、樂之謀,不及孟師!孤事成矣!”
蒲茂苦心經營多年,在軍中自有親信,當下他把這些親信盡數召來,和孟朗一起,與他們秘議半晌。秘議過后,蒲茂召集各部將校,傳達蒲長生的令旨,下達命令,兩日后拔營歸都。
是夜,左部營中,突然喧鬧。
自古領兵,軍中夜驚,從來都是主將最怕的之一。
大半夜的,黑燈瞎火,兵卒們正入眠之時,大多且有夜盲癥,看不清東西,營內忽生大亂,上級、下級都不了解情況,如誤會是敵人夜襲,極有可能就會因此自相殘殺,不戰而潰。
蒲茂聞訊,引親兵急赴左營。
到的營里,營將已經把紛亂彈壓下去,但還有數百上千的兵卒沒有回帳,聚在校場上,接頭接耳。看到蒲茂來至,這些兵卒中,很多人露出奇怪的眼神。
營將拜迎蒲茂,說道:“三更時分,天降白石,落在了末將營中的校場上。兵卒們因此驚動。”
這是孟朗三計中的第一計。
此一計,也是三計最終能否得用的基礎。
蒲茂壓下緊張的情緒,拿出下午曾有過多次練習的表情,裝作驚訝,問道:“什么白石?”
四個壯卒抬著一塊半人高的白色大石頭,放到了蒲茂的面前。
石頭潔白如玉,對著蒲茂的這一面,上頭四個紅色的大字:草戊應王。
字看起來不像是寫上去的,而是石頭的天生紋理形成。
蒲茂心中贊道:“孟師早前為我招攬到的那個方士,倒真是有一手好本事!”
這四個字當然不是天生的紋理,用后世的話,是用化學原料在石面上偽造寫成的。道家的方士,不少都是化學家,風行江左,定西亦頗有人用的“五石散”,其原材料便是幾種礦物質。
孟朗隨行在側,躲在蒲茂身后,於陰影中細細觀察校場上諸多兵卒、軍吏的表情,傾耳聽他們的議論,心中想道:“《河圖龍龜符》中本就有‘草戊應王’的言句。草、戊者,茂也。天降白石,‘白’又合我大秦的尚色。兩下結合,不由得這些愚夫凡俗不信!士心已有三成了。”
《河圖龍龜符》是時下流行於世的百余種圖讖書籍之一。
相比其他的圖讖書籍,這本“預言書”,更得蒲秦、鮮卑魏國等胡人的相信。因為在此書中,提出了“五胡次序”的預言。所謂“五胡次序”,這個“五胡”,指的不是五個胡人種族,而是五個胡人,說的是,上天降命,胡人也能作中原的天子,總共有此五人能夠輪流稱帝。
自上古以今,中原向來是夏人稱王、稱帝。一則是出於對歷史傳承的敬畏,二來也是胡人對本民族文化不自信的緣故,——便在北地為胡人占據多年后,尚有胡人的大貴族自己說“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所以從匈奴趙氏建立秦國開始,所有的胡人君主、抑或有野心逐鹿天下的胡人英豪,都在想方設法,為自己稱帝、奪占諸夏尋找“法統上”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