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奉遺囑,叫令狐妍與莘邇在春天成婚。
元旦的大朝會過后,左氏就親自布置,開始準備莘邇與令狐妍的婚禮。
吉日已定,選了二月中旬的一天。
華夏人的婚姻程序成形於周時,周代把之確定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共六禮。
成、唐以來,在沿用此正統的六禮之同時,又給婚禮添加了一些新的組成元素,把不少流行的俗禮亦摻雜入了其間,這就使得時下的婚禮形式,不但比三代時期豐富多彩了很多,而且許多盛行於后世的婚俗,也正是源於此時。
比如“夫婦交拜”、“新婦蓋頭”,——這個新婚蓋頭,現下叫做“拜時”,簡單來說,這其實是一種簡化的成婚形式。因為秦末至今,戰爭頻仍,世道多艱,世事多變,很多人沒辦法趕在良辰吉日時成婚,於是遂就產生了這種權宜之策。“六禮悉舍”,以紗巾蒙新婦之首,而由新郎揭開,然后拜公婆,“便成婦道”。較以六禮的繁瑣,實在是簡單明了,且此種形式的法律效力與正式婚禮相同。本朝的前中葉年間,是此禮最盛之時,無論貴賤,皆采用之。
此外,當下的俗禮,還有“卻扇”、“鬧房戲婦”、“看新婦”等,以及受到胡俗影響,被華夏民間接受采用的“青廬行婚”之類。說到受胡俗影響,后世接新娘的時候,新娘下車,腳不能沾地,須得由新郎抱著或背著進夫家之門,此俗最早大概也是來自胡風,或是胡人“轉氈”之俗的一種變化。迎得新婦后,使新婦履不著地,而以氈次第鋪墊,承之而行,此是為轉氈。
總的來講,時今的俗禮不少,但在俗禮這塊上,沒有一定之規,總體遵行的還是周之六禮。
六禮中的前五禮都屬於“定婚”階段,這五道程序,莘邇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只差“親迎”。
盡管從成朝起,歷代朝廷就一再要求民間婚禮,不得奢華,成武帝還曾經以身作則,嫁女時,凡用器物,皆儉樸節約,給女兒的陪嫁也都是常見之物,婢女亦只十個而已,但不論是朝廷的令旨,還是成武帝的以身作則,基本都什么用,毫無收效,民間的奢侈之俗,依舊成風。
令狐妍是王室嬌女,莘邇是左氏於下的首要依賴。
左氏因此之故,也是想要把莘邇、令狐妍的婚禮辦得風風光光,給他倆大操大辦一下的。
莘邇為此,特地求見左氏,以“國家強敵環伺,財用不足,而民間婚俗浮麗,貨殖之家,侯服玉食;中人百姓,裂錦繡以競車服之飾,貧富相高,至有一婚而傾家蕩產者,於國於民,其弊深遠”為由,誠懇地請求她,千萬不要追求奢靡,認為應當以儉樸為要。
他并且提出,“天家無私事”,王室的一舉一動都是政治,建議左氏,可以抓住此次機會,看能不能稍微扭轉一下民間奢靡的婚姻風俗,至不濟,也可通過自己的親身典范,使朝中的士大夫於日后的婚姻時,不要再那么鋪陳,愿“改此弊風,敢請由邇始”!
何止“天家無私事”。
莘邇亦然。
身在不同的位置,就須要有不同的相應覺悟。
莘邇從得被任為顧命大臣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從那以后,他就不單單是莘邇,更是“顧命大臣”了,也就是說,他“自然人”的屬性自此退居其次,“政治人”的屬性則將占據主位。
王室的一舉一動都是政治,對莘邇來說,他的一舉一動也都是政治。
自然了,這份“覺悟”,只是針對有抱負的人而言之的,如果沒有抱負,那么坐什么位置都一樣。
莘邇現在,不用說,肯定是有抱負的。
他的抱負而且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