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苑城里,於年初的時候,修建了一座大的校武場。
此場,專用做“武舉”的考試場地;不舉行考試的時候,則供以戍衛部隊日常的訓練。
莘邇“武舉”的建議,在督府右司馬唐艾地積極推進下,於去年秋末時,已著手施行。
具體的程序上,由低到高,武舉分為三級。
先在縣里選拔,繼而郡中選拔;最后,新設的沙州那邊,郡中選拔得以通過的,在州治集合,統一來王城谷陰,其余的郡,分別自來,便在谷陰這個新建的校武場上,進行最終的考核。
縣、郡的選拔結束於去年底,考慮到天氣寒冷,不宜遠行,如果再遇上一場大雪,道路將會更加難行,因是,莘邇把最后一步的考核放在了今年春天,日子就定在仲春。
這一天,校武場上,匯聚了來自全國十余郡的數百考生,開始進行考試。
莘邇、督府右長史張僧誠、唐艾等督府的大吏,悉數到場。
令狐樂對這件事非常感興趣,奈何他上午有課,左氏在這方面管得很嚴,不給他假,他沒法親自來湊熱鬧,遂派了張道將代替,叫張道將細細地觀瞧,回去后詳細地稟報他知。
張道將恭立在莘邇等人的身后,微微含笑,寡言少語,不怎么說話,只用心地看場中。
考試的科目共有遠射、騎射、步射、馬槊、負重、材貌、言語七項。
考試的成績有優、上、中、下四種。
材貌、言語兩項,算是軟性的考試內容。
材貌一條,要求身過六尺者為上,六尺以下者為中。言語一條,要求答辯時有神彩,堪統領者為上,無者為中。所謂“答辯”,就是考官問考生一些有關兵法、帶兵知識的問題。
遠射等五項,是實打實的對舉子本人武藝的考核。
整個的校武場,被劃分成了六個區域。
遠射等五項各占一區。材貌、言語兩項占一區。
應是出於安全的考量,射、槊都項離閱兵臺都較遠,離閱兵臺最近的是負重區。
負重區的布置很簡單,或者可以說,根本就沒什么布置。
就如后世的賽跑跑道,只規劃出了一片平整的地面,地上畫了一條東西向的橫線,作為起步線。起步線向北,畫了十條直線,每條線有二十步遠,“五尺為步”,即約百尺的長度距離。
起步線外,堆了十個布袋,袋中裝滿了泥土,每個袋皆五斗重,六十余斤。
考生擐甲,持步槊,配刀、弓矢,全副披掛以后,負一袋,走夠二十步為合格。
這是最基礎的要求。
有那力大的考生,若是覺得這點考試不痛不癢,那么可以“進階”。
在負重區的側邊有一小片地方,擺放了兩根長各一丈七尺、徑三寸半的“翹關”。
“關”,指城門之栓;翹關,就是把城栓舉起來。早在春秋時期,翹關就是練力的方法之一。據說“孔子力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孔夫子大概就做過翹關這項運動。
不過,放到考試上,卻非是僅舉一次即可,而是要求舉十次。
當然了,若做不到十次,也不打緊,十次為優,五次為上。
只要能舉起五次,已是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