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桓蒙府中,因被袁子喬和桓蒙賞識,習山圖素來得人禮重,從來沒有這般丟丑的時候,上吐下瀉了整整兩天,雖然說來,這與他自己逞強有關,但到底心中郁悶不免。
故是,三天后,當莘邇準備停當,出發與他往去成都的時候,路上,盡管莘邇數與他主動交談,習山圖總是不冷不熱。
莘邇亦不介意。
這次去成都,莘邇沒有帶太多的隨從。
不知為何,也許是成都與重慶同在蜀地的緣故,莘邇想起了他前世時,所聞聽的那句“你們打的越好,我就越安全”,因此,此去成都,他把唐艾、高延曹、羅蕩都留在了劍閣等地。
唐艾在劍閣總攬全局。高延曹進駐到了秦德。羅蕩去守衛葭萌關。至於攻打白水而去的禿發勃野,莘邇傳了一道檄令給他,如他能夠順利打下白水,便到劍閣與唐艾會合。
隨身所帶的吏屬,唯李亮、魏述、魏咸三人。
魏述、魏咸父子兩個,負責統帶擔負護從任務的百數步騎。
出劍閣時,莘邇是與高延曹及其所部同行。
行數十里,到了秦德,高延曹自去城中布防;莘邇繼續南下。
數日后,抵至梓潼縣。
梓潼已有荊州兵馬入駐,守城的是個校尉,出來迎接莘邇、習山圖等。在梓潼縣住了一晚,好好洗了一下路上的風塵。翌日,一行人啟程接著南行。
梓潼在梓潼水的東岸,渡過梓潼水,行一二百里,是涪縣。渡過涪水,行二三百里,是綿竹。這里已屬廣漢郡。廣漢郡是蜀地最早的三郡之一,直到前代秦朝中后期,廣漢郡的面積都還很大,那時尚無梓潼郡,梓潼郡被包括在廣漢郡內。廣漢之名,意為疆域廣闊,達於漢水。不過,現在的廣漢郡已經小了很多。
過綿水南下,經雒縣,過郫水,再行百余里,接連渡過數條大小的河流,便是成都城了。
單從地圖上看的話,秦德到成都只有四五百里,但沿途多山,道路甚不好行,繞來繞去的,還走了挺長一段的棧道,平地、山道,總計算下來,怕是走了不下近千里的路程。
成都此城,歷史悠久,乃是建於戰國之時。秦國通過金牛道,攻滅了蜀國以后,秦兵滅蜀的主將司馬錯、張儀等遂在此筑城。如今成都的市井間,還流傳著一個傳說,據說當年司馬錯、張儀選擇筑城地點的過程十分艱難,很久都沒有能選好,后來看到一頭大龜出於江,周行旋走,司馬錯、張儀即遣兵、民隨其跡而筑之,城因以立;成都故此又被叫做“龜城”。
現下成都有大小兩城,南城比較大,名為太城,太,即大也;西城較小,名為少城。少城只有西、南、北三面城墻,東面的城墻即是太城的西城墻。這大小兩城,都是司馬錯、張儀所筑,保存、沿用至今。天下未亂之前,益州刺史的治所在太城,成都內史的治所在少城。
兩城合共方廣七里,此是司馬錯、張儀按的周禮制度。
到了成都南邊的江外,莘邇遠遠眺望成都城池,但見其城被兩條江水環繞,遠近皆山。
水光山色之間,雄壯的城墻矗立,占地頗廣的姊妹城中,隱見亭臺樓閣。
莘邇問習山圖,說道:“前聞郝、孟二君言道,桓公大敗蜀兵是在笮橋,未知那座是笮橋?”
習山圖淡淡地說道:“笮橋在成都西,這里是成都北,於此處是看不到笮橋的。”
“成都太、少二城,桓公所先破者,是何城?”
“少城。”
莘邇點了點頭,不再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