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知他定是有所思,因而方才有此兩問,趁習山圖前頭帶路的空當,他問莘邇,說道:“明公,亮觀公如有所思,可是在設想桓荊州破成都時的情景么?”
莘邇求賢如渴,李氏是隴西的大族,日后用兵關中,李亮也許能有大用,有心招攬於他,遂對其也不隱瞞,答道:“不錯。”騎在馬上,揚鞭指畫成都左右,“成都北山巒疊起,兩江滔滔,不利駐軍、攻戰;遠望城東,雖平原沃野,然東為成都太城,此蜀主宮城所在之所,城防必堅。如此,可供選擇攻城的方位,就只有城南或城西了。城南,是太城和少城的銜接處,選此攻城,等於是同時與成都的兩城作戰。換了我是桓公,也會選擇從城西發動進攻。”
李亮順著莘邇馬鞭的揮動,仔細地觀察了一遍成都四邊的形勢,認同莘邇的分析和對攻城方向的選擇,心道:“確如明公所言,成都四面,只有城西,利於攻方。”佩服地說道,“明公真知兵如神!桓荊州與明公可謂英雄所見略同了。”
莘邇哈哈一笑,親熱地叫李亮的小名,謙虛地說道:“茍子,話不能這么說。桓荊州只憑萬人,便就成就了滅國的大功。這可以說是蓋世功勛了。膽勇、決斷、謀略,皆在我之上。你不能說是桓荊州與我英雄所見略同,至多了,可說一句,我是愚者千慮,稍及智者一得。”
虛名這個東西,莘邇從來就不在乎。
所以,該謙虛的時候,他也從來都不會客氣。
桓蒙仍沒去城中居住,還是在城外的營中。
習山圖帶著莘邇等人,繞城外的江水而走,行約半個時辰,到了荊州兵大軍的營外。
提前有習山圖的從吏馳去稟報,一群人已在轅門等候。
帶頭的是袁子喬,隨在其側的有四五個文士,兩三個武將。
莘邇一眼就看見了郝盛、孟賀這兩個熟人。
下了馬,莘邇把韁繩交給魏述,習山圖引領他與李亮過去與袁子喬等相見。
不用習山圖介紹,袁子喬亦知,眼前這個英武的青年,肯定就是莘邇了,行揖說道:“下官袁子喬,代表桓公,恭迎將軍大駕。”
桓蒙的官職比莘邇高,實權更非莘邇可比,他當然是不會親迎莘邇的。
袁子喬乃是桓蒙帳下第一得用的心腹,這回伐蜀,他又是當之無愧的首功,桓蒙前數日,已經上表朝中,陳說袁子喬等人的功勞,可以預見,不久以后,待朝廷的封賞下來,一個三品、四品將軍的拔擢,肯定是跑不掉的。
莘邇的征虜將軍,也是三品。
桓蒙使袁子喬出來迎接莘邇,說實話,已是給足莘邇臉面了。
莘邇滿面笑容,說道:“久仰將軍名聲,今日得見,盛名之下,果無虛士!邇幸甚幸甚!”
袁子喬身旁一人笑道:“吾等皆知征虜將軍的尊姓,將軍卻是不必自述了。”
李亮皺起眉頭,瞧了這人一眼,因這人是在與莘邇說話,他暫不好插口,便權且不言。
莘邇神色不變,從容笑與此人說道:“君儀態蕭然,神氣不羈,必是江左高士。敢問姓名?”
這人答道:“在下謝執,忝為桓公帳下司馬。”
李亮嗤笑出聲。
謝執莫名其妙,問他道:“君何以發笑?”
李亮說道:“原來是面壁罵人的謝郎,難怪既見尊者,而言辭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