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馬,就是把騎兵連在一起,用鐵鏈把戰馬串結成陣。
原本的時空中,后世宋朝時,岳飛曾大破金兀術的拐子馬。那拐子馬是“貫以韋索,三人為聯”,與此時孟朗口中的“連環馬”,大致相近。可以說,連環馬,即拐子馬之原型。
蒲茂、孟朗之所以攻洛陽不克,洛陽是座堅城,兵多糧足,慕容武臺驍勇敢戰,此其緣故之一;被洛陽城北魏營的連環馬所阻,是其緣故之二。
這個連環馬,不是慕容武臺的發明,也不是慕容氏慣有的騎兵戰法,而是出自慕容瞻的創造。
魏兵雖以悍勇著稱,然慕容瞻現在的對手賀渾邪部,卻也是驍悍無雙,甚至在戰斗力上,賀渾邪手下的那些羯人,還要強過慕容氏的鮮卑兵,故是慕容瞻目前在兗州,主要處於守勢。既然處於守勢,那么為對抗賀渾邪部的騎兵、步兵,尤其是賀渾邪部的頭等精銳,騎馬步兵,“高力禁衛”,慕容瞻就不得不對魏兵原有的戰法進行一些改變,於是乃有了“連環馬”。
換言之,“連環馬”本是慕容瞻用來對付賀渾邪部的。
但這個戰法至少目前來看,還是挺好用的,的確是把賀渾邪部死死地擋在了高平等郡,慕容武臺因借鑒學習,把之拿來,也用在了洛陽的守御上。
這下,就為難住了秦兵。
之前幾天,秦兵數次圍攻洛陽,可每次都被從城北魏營出來的那三千騎連環馬給逼得不得不退。卻是說了,騎兵的首要戰術要求是機動性,魏兵把自己的騎兵串聯一起,等於是自廢武功,自己廢掉了自己騎兵的機動性,這對秦兵來講,應是有利的,怎么反而屢被逼退?
原因也簡單。
試想一下,三千甲騎,互相串聯,列陣而前。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說人、馬有甲,本就難殺,即便是秦兵把馬上的魏兵騎士給射死、殺死了,或者哪怕把他們的戰馬也給殺死了,可因為鐵鏈的連接,那戰馬卻依然會被拖著向前,也就是說,三千甲騎結成的鐵甲陣依然存在。
黑壓壓的甲陣,慢騰騰地向前,盡管慢,卻一往無前,就像壓到頭頂的烏云。選出的敢死士迎著烏云沖鋒,試圖把這陣給沖垮,可就算是拼死殺掉了一些陣中前排的敵人,卻因為戰馬、鐵鏈的阻攔,而無法繼續深入,最終不得不在敵騎的槊、箭下,丟下滿地的尸體,后撤而走。
不管多么勇敢的兵士,當見到這一幕的時刻,恐怕也都會產生無力之感,自就難免屢被逼退。
為了破解此陣,蒲茂絞盡腦汁,可一直都無良策。
聽到孟朗說思得一策,蒲茂大喜,趕忙問道:“是何策也?”
孟朗說道:“臣經過對近幾日戰況的觀察,發現魏兵的連環馬,其鐵鏈是通過馬鎧上的環串接的。這個環,不是馬鎧上本有的物事,是后來焊上去的。大王,那臣就想,咱們是不是可以把這個環給它打掉?只要能將之打掉,魏兵的此一連環馬陣,不就輕松可破了么?”
蒲茂說道:“這個環雖然是后來焊上的,然應亦頗為堅固,怕是不好打掉吧?”
孟朗說道:“不好打掉,但是也好打掉。”
“此話怎講?”
“沒有合適的兵械,就不好打掉;有了合適的兵械,就好打掉。”
蒲茂問道:“什么是合適的兵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