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亢泥乃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簡單地告訴了張韶、張龜等人。
在說此事的來龍去脈之前,須得先提一句莘邇與拓跋倍斤的盟約。
卻在張韶等出兵之前,莘邇又一次派禿發勃野去了代北的盛樂,這一回,沒有外敵與朝中政敵的掣肘,在表示出了真切的誠意之后,禿發勃野代表定西,順利地與拓跋倍斤定下了盟約,相約共取朔方。兩邊商定,打下朔方后,河套北邊東西長六百余里,南北寬亦數百里的水草豐美區域,全部給拓跋部,河套以內的朔方諸縣,則歸定西。并且約定,如果柔然、蒲秦對他們中的任何一方發起攻襲,另一方都要全力以赴地幫助和支援。
——朔方郡境內多沙漠,水草好的地域不多,莘邇要這塊地方,主要是出於戰略遠景的目的,一方面拿下朔方后,便能與北邊的秦州呼應,共同壓迫蒲秦的關中腹地,就可為定西在日后對秦戰爭中,爭取到更多的主動權,一方面朔方鄰并州,拿下了此地,也就等於是打開了定西向東參與爭霸河北、中原的通道,所以,對黃河北岸的水草區,他可以舍棄。
而反觀拓跋倍斤,其之所以覬覦朔方,根本的原因是代北地區太過狹窄,已不夠養活他手下人口漸增的諸多胡部,故是,他覬覦朔方,主要覬覦的就是黃河兩岸的水草區,至於朔方郡內的諸縣,他其實沒有多大的興趣。便是把這些縣拿在手里,難不成他還能像唐人那樣,設官置鄉,令治下的胡人改游牧而為定居么?顯是不能的。因而,朔方諸縣他可不要。
莘邇與拓跋倍斤的這個“分朔方”之約,可謂是各取所需。
唐艾考慮到柔然有可能援助朔方,因此,獻上了一道計策,建議拓跋部不要從黃河的北岸和東邊的“幾”字形拐角處渡河,——這兩個位置,都挨著柔然的控制區,若是柔然果真派兵來援朔方了,那么如在此兩個位置渡河,就極有可能會被柔然的騎兵發覺,以致尚未參戰,行蹤便被暴露,將會不利於之后的進戰,最好是從朔方郡東界的南段悄悄地進入朔方。
在與拓跋倍斤定立盟約的時候,禿發勃野把唐艾的這個建議說與了拓跋倍斤。拓跋倍斤認為這個計策不錯,大為贊賞,即采納用之。
於是,在張韶率部從黃河西邊入到朔方之同時,奉拓跋倍斤之令,參與此戰的賀蘭延年、拓跋亢泥兩人率領騎兵五千,順河南下,亦從河東潛入到了朔方境內。
殊不料,唐艾的此策,卻竟是與溫石蘭的戰策不謀而合。
拓跋亢泥所說的“來龍去脈”就從這里開始。
賀蘭延年、拓跋亢泥所部的拓跋騎兵,居然在漠中與溫石蘭部的柔然騎兵迎頭碰上。
賀蘭延年是拓跋部的頭號名將,溫石蘭是柔然的頭號名將,要說起來,兩人都是智謀出眾的,但這一“迎頭碰上”,打的卻是遭遇戰,兩人的智謀都無了用處,乃真刀真槍,在漠中展開了一場惡戰。溫石蘭部的兵少於賀蘭延年部,但在接戰之初,憑靠著溫石蘭的驍勇無敵和指揮部署,卻是不落下風,本來孰勝孰敗,尚不可知,而當戰至酣處,漠上起了風,溫石蘭部運氣不好,位處在風吹的方向,受被風掀起的沙塵影響,人、馬視線不清,由是大敗。
獲勝之后,就像拓跋亢泥說的,賀蘭延年臨時起意,遂乃有了換用繳獲到的溫石蘭軍旗,假裝是柔然騎兵從漠中殺出的那一幕出現。
聽完了拓跋亢泥的敘說,張韶的猜測得到了證實,他不復再有疑惑,伸出大拇指,說道:“久聞賀蘭大人智勇雙全,代北之名將也,今狹路相逢,大敗溫石蘭,賀蘭大人的威名以后定將會愈發盛隆了!”笑道,“柔然婦人傳唱,嫁人當嫁溫石蘭,這句歌謠,只怕要改一改了,哈哈。”稱贊道,“大人與賀蘭大人換用溫石蘭旗幟的此計,誠然妙也,果把啖高騙出了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