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倍斤那時在盛樂宮中,屏退侍從、奴婢,私與賀蘭延年說道:“咱們與定西結盟,各取其利罷了。定西許河外的草場給咱們,這當然對咱們有利,然僅是小利而已!真正的大利,乃是朔方郡。朔方郡西接隴州,南臨關中,東近并、冀,且西、北、東三面俱有大河為障,委實是個易守、能攻的要緊所在,咱們卻也不能平白地將之讓給定西!
“你到了朔方以后,先幫張韶消滅朔方秦軍的主力,然后你就尋機,爭取把鄰近我代北的河內諸縣給搶占下來。這些縣只要能落入咱們的手中,那么朔方郡,早晚就全是咱們的!有了朔方全郡,咱們不僅可以占據到大片的豐美草原,而且仗其地利,亦可就此打破我代北所處的不利局面,南下、東進,皆由我意。這個大利,你一定要為咱們代北拿到!”
從某種程度而言,代北“所處”的地勢,與定西有相像的地方。
即是:代北與定西一樣,都是處在而今“華夏地域”這個大范圍的邊角地帶。定西處在西北邊,代北處在北邊。定西缺少“出海口”,亦即向中原腹地發展的通道;代北也缺少這個東西。代北的北邊是柔然,南邊和東邊是慕容鮮卑的地盤,西邊是朔方和關中,長期以來,拓跋部只能在這些勢力的包圍中,局促於東西千里、南北數百里的這一片大草原上。
放在以前,這也還無所謂。
因為代北之地的各種胡部眾多,鮮卑的大部落有拓跋、白等各部,源於匈奴的大部落有獨孤、賀蘭等部,此外,還有北邊敕勒等的一些部落,以及實力雄渾的烏桓各部,拓跋部之前的重點,一直都是征服這些部落,以組建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同時穩固拓跋部在其中的霸主地位。簡單點說,光是不停歇地征戰就夠拓跋部折騰的了,自是不必考慮“出海口”的問題。
可是於今,一來,通過拓跋倍斤的軍政舉措,這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不但已組建成熟,而且拓跋部的霸主地位也已是不可動搖了,換言之,代北已經完全地處在拓跋部的統治之下了;二來,拓跋部外邊各個勢力的興衰形勢出現了變化,北邊的大敵柔然近年又是內亂,又是被慕容氏打擊,已不再是代北的大患,拓跋部此前的宗主,南邊的慕容魏國現在也是大不如昔,甚至將要面臨滅國的危險;三者,代北民口的不斷繁衍,於是代北所處的這個“不利局面”,不管是出於希望加入中原爭霸行列的野心,還是出於滿足人口增殖的需要,就都成了拓跋倍斤最急於想要解決的麻煩了。
要想解決這個麻煩,不外乎從北、東、南、西四面,選一個突破口。
北邊是柔然,柔然所控的地域雖大,可那都是草原,或荒漠,經濟不夠發達,并且柔然治下的胡部文化落后,風氣野蠻,打起來不好打,打下來不好治,就算拼了力氣治好,也得不到太多的好處,故此,柔然這邊,首先不在拓跋倍斤的選項之內。
那么東邊呢?東邊是慕容鮮卑的祖地,慕容鮮卑在那里根基深厚,且與柔然治下的地域相近,東邊的這塊地方也是經濟不發達、文化較落后,因也不是拓跋倍斤的選項。
南邊的話,慕容魏國雖面臨滅國之危,但慕容炎率領慕容氏的大批貴族、冀州和中州等地的大量唐、胡百姓,才剛北徙到與代北接壤的幽州,拓跋倍斤若在這個時候攻打幽州,就算能夠打贏,損失也定不小,最終只會讓蒲茂、賀渾邪占到便宜,是以南邊也不被拓跋倍斤考慮。
這就只剩下了西邊的朔方郡。
莘邇看到了打下朔方郡對定西的好處,拓跋倍斤也看到了打下此郡對代北的好處。
打下朔方郡,對代北有三大好處。
一個是,能夠緩解代北民口增殖帶來的草場不夠之困。
一個是,使代北得到了向外發展的一個出口。
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有了代北這個出口,拓跋倍斤南下進軍的選擇,相應的也就隨之變多了,他可以在這里從容坐觀蒲茂、賀渾邪、慕容炎三方的大戰,待至他們分出勝敗,或在他們將要分出勝敗的時刻,要么與蒲茂、賀渾邪中的一方聯手,兩路齊發,一路從代北南下,一路從朔方東進,攻取并、幽;要么扶持慕容氏,從朔方南下,謀圖關中。
三大好處之外,還有個小好處。
那便是能夠把定西這個雖小卻敢戰的邊角勢力,徹底給隔絕到爭雄北地的隊伍之外。
賀蘭延年作為拓跋倍斤的心腹,對拓跋倍斤的想法是很清楚的。
當時他就應道:“請單於放心,這個大利,我必不會空手讓給張韶!”
拓跋倍斤語氣悠遠,接著又說了一句:“孫先生日前給我講解《經世符》中的一張圖,那圖上畫了塊石頭在水邊,水上日升;旁邊的讖書寫道‘河邊一片石,舉之王天下’。延年,你說這張圖和這句讖書是什么意思?”
賀蘭延年呆了一呆,說道:“莫不是在說得到河邊這片石的人,就能夠稱王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