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閣下,可曾讀過孟子?可知亞圣所說之仁者無敵的道理?”
“讀過,孟子見梁惠王所說,只是亞圣所說是君王行仁道,則百姓得治,百姓得治,國家因此強大。那些強大的國家民不聊生,則自然不能與之相敵。你要與我講這個道理?”嗜書人還是操著尖細的聲音,但這次他聲音頗為諷刺,要庹明真是這個意思,他一定判錯。
庹明卻擺擺手,沒有接他的話,而是自顧自的說起來“我自幼讀書,學儒家教化。也曾覺得圣人之言不免迂腐。真要拿來辦事,一無是處,可后來讀史多了,卻又覺得,世間苦難眾多,都是因為人有種種貪欲、因貪念而生惡念,敢為謀大利而忘人心。”
“尤其今日,在外面見到一人。你在這里守陣,我想你也認識,他為求長生而不惜犧牲他人之性命,殺生無數。他的力量當然遠強于他人才能做到這些事。但其實呢?在我看來無論是他還是這些被他殺害的人,求生之心是一致的,自己明知死苦之艱難,何以要傷他人性命?”
“今日他可以以強力傷害他人,有朝一日他人也必以比他更強之力制他。他于死苦現前時與那些為他所殺的人又有何區別?”
“正如我之前所說,力量再大,在事上,總可以有所制。強中自有強中手,事上何來最強?唯有相處和睦,則無戰無爭。而無有征戰,則武力無分高下。而要使天下無戰無爭,非得讓人體仁心,能推己及人,如此才能抑貪心,無過求!”
“如此之力,在我看來,才是無敵,才是無能勝!”
嗜書人沉默,良久才回說:“你說的是儒家之言,用的卻是道家‘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之理。”
庹明沒有回他,只是平淡的看著嗜書人,等他回應自己的判斷。
“不錯,我確實是守陣之人。按理說你們無論回答什么,我都不應放你們過去。直至你們困死在此!”
嗜書人的聲音忽然變了,不再是那副太監音,變回一個正常男性的聲音,接著苦笑說:“可我也是為他所害才困在此地,他有求生之心,我亦有求生之心。你們今日在此與我說這許多,也是因求生之心。這心著實一般無二。”
“也罷,你以仁心說服了我,就是打敗了我,那說“仁”能戰無不勝也就不錯,你我判你們對。”
“我有一事拜托,請你們能真正打敗那人,讓他也能體會他所害之人的心是如何!”
嗜書人對我們三鞠了個躬,躬身在那,久久不曾抬起。
隨著他這下鞠躬,書閣自然而然褪色下去,周圍的天地又起了變化,轉眼間,我們又到了另一個地方。
文從武入,這時我才明白,原來是以文為武。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其實書生也可當百萬兵。傳說唐朝時,有位叫王玄策的讀書人一人滅一國。
這一關考的,就是這人文之理!
喜歡茅山掌教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茅山掌教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