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坊的架子上,擺放了三個篩眼不同的篩花篩子,我小心翼翼的把花捧在篩子之中,動作極輕柔的搖動篩子,把花篩到另一個竹籮里。
起初,符合條件的花很快便落了下來,可是越到后面,落得花朵就越來越少,我一看,攤涼的花還有那么多,我要是再這么慢,得篩到何年何月去?
本溪道人雖然沒給我規定時間,但是指定了讓合意道人半天換班后回來。話里藏著的意思,就是讓我要在半天時間里,篩好花,做好拼和。完成這第一次窨制。
要是超出規定時間,闖關或許就被算失敗了。
想到這,我有些著急,手里的動作也就快了起來,想著快一點把花篩好。
可是當我加快手里動作時,落下來的花朵確實多了,但是七零八落起來。甚至于很多花瓣都破落了被撒到外面,花的形狀一下就遭到了破壞。
見此情景,我只能又放慢了手上的速度,讓花慢慢落,這樣一來,進度又慢了下來。
約莫過了大半炷香的功夫,我還只篩了一小半花出來,我的心越發的煩躁起來,真是恨不得把這一摞花就地一砸,甚至要把這間土胚房都拆了不可,讓你好折騰我!
一點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這心里一煩躁,手里的動作就更加控制不了,一會快一會慢,甚至覺得兩臂也酸痛起來,抬起來都費勁的不行,再這樣下去,我怕是真的端不穩了,還是得休息一會。
小心的把未篩的花放到原處,走到壬子澗旁,舀起水洗一把臉,沖一下手,擦一下胳膊。
靜坐于壬子澗旁,靜靜的看著這條溪澗潺潺流動。流水激兩岸,嘩啦作響,雖是小溪流,卻依然有著萬古長流的模樣,似千萬年間,都這樣潺潺流著。
剛才師父與本溪道人答話,師父贊嘆本溪道人的地籟修的高明。當時我沒明白過來,這地籟是什么。
直至現在,就我一人坐在溪澗旁休息,想起師父之前交待的經文來。這天、地、人三籟,出自南華真經。
南華真人說:“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
籟,是一種竹做的樂器,猶如現在的簫、笛一類,人吹氣其中,按壓其孔竅就可以發出各色的聲音,這些聲音按照一定節奏奏響,便可以成為美妙的樂曲。
古人說的“律呂調陽”就是這么一回事,定調子的分為呂與律。傳說黃帝時期,有一位樂官造樂曲,就取十二根竹管,分為六律六呂,測地氣以明其音律。
在一般人看來,這極高明的手段。我們所修的術法,都可看做人學習自然后,加以應用,學習其規律后而造作出的。
但是在南華真人看來,這始終是人造作出的音律。即使是仿造自然,也有其斧鑿痕跡在其中。地籟則不同,天地間本就有孔竅,樹葉間的婆娑作響,風過山谷的呼嘯,泉過石間激起的叮咚聲。
這些風流于天地間孔竅時所發出的聲音,便是地籟。這聲音看似雜亂無章,但其實暗蘊大道的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