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想的太明白,玉冊上出現了第二頁的內容。這等時候,我不敢多想,定睛凝神朝玉冊上看去。
同樣是金墨兩色的字跡出現,只是比之剛剛的渝城張氏,金色字跡多了許多。“東鄉蔣氏,自幼于家務農,別無所長,本分安良。育有二子一女,于同鄉大戶家作佃工以補家用,荒年曾竊主人家二斗米糧以活家人性命……”
到這里,都還是些平常之事。只是看得我極為心酸。剛剛的渝城張氏靠著祖輩余蔭,還不知滿足,十分貪婪。現在的蔣氏老農,不過一介貧苦,荒年被逼只得去盜主家的米糧。
沿著一點點往下看,看到一處地方,上面的金字顏色極濃,與其他金墨兩色都有些許不同。好奇之下,我更為仔細的看上面的記述。
“逢家中地略有少余,遇外鄉逃荒至此。逃荒者以家中所攜破舊陶器欲換米糧。蔣氏體恤,以余糧換之。救得一戶三口,后闔家忍饑……”
看到此處,我幾乎要落下淚來。難怪以這么濃郁的金色記述。而且我若沒記錯的話,他的祈愿,僅僅只是遭霜晚些,免得今年收成太差。對于他來說,收成多寡便決定他家里一年能否果腹而已。
他甚至未求點富貴、田產,僅僅是祈求有個好收成?再看到后來,這蔣氏的經歷極為普通,可以說大善之事,只有前面所說之事。而行之最惡,也不過是竊了主家的一點米糧,對于他們家是活命之資,而對于他的主家來說,可能只是一點錦上花。
玉冊的末尾,不僅有“評述”二字。還有“籌計”兩字,標了善行與惡行兩部分,大概便是要我數出他的善惡之行數量。我數完后,在善行的部分寫下數量,化作了金字。惡行的部分也寫下數量,則化為墨字。
最后的評述,我提筆寫道:“此人一生并無大惡,迫于生計而竊人錢糧。雖為盜,實屬無奈。家有余力,則思濟活他人性命。實在本性純良。不光該準其愿,還應有額外嘉賞,方顯善惡之報。”
寫完,這一頁消失了。我等待著像剛剛一樣出來個聲音。但是等了一會,聲音沒等來。倒是玉冊上又開始顯露新的字跡,顯露的同時,我的耳邊又傳來禱告聲。
“神靈保佑,我知錯了。我不想死啊,求求神靈保佑我活下來,如果我能活下來,一定殺牛宰羊以還。”
聲音極為懇切,祈愿聲不可謂不虔誠,大概是心誠到了極點才會如此。
初聽到他聲音時,我已經心里一軟,覺得不管他犯了什么錯。既然有悔過之心,也是可以寬宥的。
不過我還沒有看玉冊的內容,因為我還沒搞明白,為什么這一次就沒有聲音出來告訴我結果了?而是直接到了下一件事?
難道說,果然第一個評判是示范案例?那我以為老者是要給我解答什么果然是想多了?其實他真的只是偷個閑?
其實我現在做的老者本該做的事,只是決定這些人命運的一環而已?我落筆并呈報上去后,可能還有其他人在做不同的事,也在不停評述記錄人的善惡功過。還有更高的神靈在依這些呈報進行判斷,再決定是否滿其愿求?
聽了三個,求的神好像都不同。有求菩薩的,有求神靈的。是因為不在一處求取,還是說雖然在一間廟里,但許愿之人連拜的神靈是誰都不清楚?張口求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