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遠對于這個安排也是略有點忐忑,不知道三縣有無足夠的糧食販賣。
張既卻是胸有成竹,在他安排之下,洛水北岸瞬間成立了三個巨大的臨時市場。夏陽、郃陽、衙縣三地的百姓經過軍屯審核,就可以進入專門的市場,以不高于規定的最高價格販賣。
而洛水南岸的難民就可以有序過河購買,然后在天黑之前,在屯田軍的監視之下返回南岸的難民區。
如果實在沒錢過不下去了,也可以加入到光復并州的大軍之中,那樣就接往郃陽北部的梁山下,暫時安頓屯種。
那有沒有足夠的糧食出售呢?當然有,而且比預想得要簡單得多。
原來童遠這一年多以來,一直給屯民發放充足的糧食配給。雖說極少數家里不能參與勞動的老人、孩童有一點多,肯定還會緊巴巴的,但多數人已吃飽飯了。
一些民屯百姓不像軍屯那樣承擔協助作戰、工程建設等任務,過慣了苦日子的他們會有所控制,不會一個月真的吃兩百多斤糧草。
他們會把一些易于保存的粟米、麥子保存下來,以防有一天遭遇天災變故。現在,他們正好可以大賣一筆,賺些余財。
可是有些小農實在沒有辦法,一邊忙于春耕,一邊跑到洛水邊上販賣。自家所囤積的百斤糧食,實在不值當耽誤這個重要生產時節。
所以,夏陽過來的多是士族、豪強和大戶,小農要是來人,也是家里背得動糧食的老人,過來之后在夏陽那邊的市場也競爭不過那些大戶。
而屯田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了。民屯在張既的管理之下,發動基層吏員的積極性,以屯、隊為單位,組織人手到市場里售賣,避免了春耕受到影響。
一隊是二十戶人,一屯有足足百戶,各單位自發的按照各家意愿,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探索。有的是各隊輪流去賣錢,還有的直接換過來牲畜和工具。
多數屯民都大賺了一筆,連最膽小謹慎的人都通過這次賺了幾個月的錢。畢竟渭陽君和郃陽侯下個月還繼續給他們分那高標準的配給呢。
比如,有一屯一開始號召眾人拿出一些糧食,由屯里去賣。各家不敢冒險,只各出了二三十斤左右。屯里去賣立刻賺了一大筆,把各家驚喜得趕緊把余糧擠了出來,最后搞了整整三輛牛車去賣。換回來兩頭牛、十余件農具、百斤布匹和大批五銖錢。
畢竟難民原先是三輔的百姓,缺少的是安心耕種的環境,再窮也能以物換物,過這一段兵災的日子。手里面要是實在沒東西了,那就參與光復并州啊。不遠處的上郡的大把土地,在朝他們招手呢。
要是有人聚眾破壞規矩,原西涼軍、白波軍精銳的軍屯分分鐘教做人。結果,一切都在設定好的秩序中推進,該加入的加入,該買糧的買糧,生路只要給出來了,沒人會愿意作亂。
可是例如夏陽縣令就稍有疑問?既然新西涼軍糧倉里糧食非常充足,那為什么不組織軍屯,直接去販賣呢?
自己的倉儲和百姓,糧食都充足,為什么組織百姓去賣,而童遠有錢卻不去賺?難道圣母附身了嗎?
當然不是了,而且這件“小事”里,蘊藏著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