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白聽到他問起董威,有些欲言欲止。
她打量著童遠,過了半晌才說道:“他是我伯父董璜的嫡長子,幼時曾遭遇一次變亂,所幸為高人相救。”
“他后來拜入高人門下,學習武藝,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后來,我也是在郿塢又見到他,自那以后他就在郿塢長住,直至那一天。”
童遠略微感嘆,這樣說來董威應該是武藝高強,但接觸民生、政治較少,屬于徹底的武勇類型。就算是拜入高人,但走的人生軌跡與董家其他晚輩仍然比較相似。
這種發展方式不利于他們一族能力多樣化,會形成較為明顯的短板。
如果是他自己的子女,比較期待走出真的有所不同的道路。
例如有人走文士文學的路子,有人可以在軍中成長,有人可以尋訪各地,深入了解各地風土人情,總體上,還可以讓他們有一定自己的空間。
聽完了董威的故事,還打算問一問自己的。只是考慮太過奇怪,只好繼續埋在心中,以后自己探索了。
董白略有些擔心地問道:“童少君切莫擔心,別人我不清楚,但是董威兄那邊我可以確定,他是不會離開你我投靠他人的。”
童遠嘆了口氣,李儒不是易于之輩,其人不服從于他,應該也不會服從董威。董白既然這么肯定了,那看來董威不會投靠李儒,也許那兩人之間也是合作而已。
繞是他想象力豐富,又兩世為人,也決計想不到是李儒追隨董威,前者只是為后者準備鋪墊而已。
兩人交流以后,發現還是如過去一般默契,或者說破解了一些隔閡。
董白看童遠不像一開始那樣壓力重重,她提議一起去個有趣的地方,而且他也應該去拜訪一下。
童遠大奇。董白卻怪他幾乎忘了之前蔡琰和文館的事情。
原來,童遠早有支持蔡琰在夏陽的文館的想法。
這個文館主要用于鉆研學問與音樂,也可以培養一些人才支持他的事業。
想起上次與蔡琰見面還是光復并州戰役之前。那時童遠一心撲在戰役思考之中,沒有來得及親自主持設立文館的事情,只好交給董白,讓她支持蔡琰落實。
“昭姬姊姊,白實在多事,今日又打攪你的研習了。”
蔡琰已經跟董白十分熟絡,幾乎是亦師亦友的關系。
她和幾名弟子在文館前迎接拜道:“見過渭陽君。”
董白說道:“今天是帶著振安一起來的,看一看昭姬姊姊設立的文館。”
喜歡三國之重振北疆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三國之重振北疆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