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匈奴與鮮卑分兵侵犯漢地,匈奴掠上谷、中山,鮮卑擾遼東,當時的遼東太守祭彤清醒地認識到“三虜連和,卒為邊害”,于是便開始拉攏鮮卑族,并利用鮮卑的力量以對抗匈奴和烏桓。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由于受到大漢和鮮卑的夾擊,烏桓的勢力逐漸衰落,最后不得不南遷至大漢的幽州境內,鮮卑人乘機占據了原來烏桓人的領地,從此鮮卑開始強盛起來,只是這時的鮮卑人仍處在匈奴的控制之下。
鮮卑人的地盤此時也開始與大漢接壤,并且開始與漢“始通驛使”,同時為了對抗匈奴人的奴役,當時的鮮卑大人偏何親至遼東,率部眾歸附大漢,遼東太守祭彤便唆使其反擊匈奴,從此,匈奴與鮮卑歲歲相攻,爭斗不休,導致后來匈奴勢力日漸衰落。
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鮮卑大人于仇賁、滿頭率族人歸附大漢,被封為王和侯,這也是鮮卑接受漢朝封號之始,同時,祭彤又賂使偏何出兵襲擊徙居漁陽的赤山烏桓,永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率部攻下赤山,斬烏桓大人歆志賁,又使自己的勢力大大增強,使得鮮卑在塞外與匈奴的力量對比上逐漸占據了上風。
隨著鮮卑勢力的增長,反抗匈奴奴役的斗爭也不斷爆,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鮮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諸族聯合起來,開始對北匈奴進行全面攻擊,至章和元年(公元87年),鮮卑騎兵又“入左地,擊北匈奴,大破之,斬優留單于,取其皮而還”。
永元元年至三年(公元89—91年),被逼無奈的北單于從蒙古草原遷出,西走中亞,鮮卑乘機占據了原屬北匈奴的地域遼闊的漠北之地,而遺留在草原上的匈奴十余萬落為了活命,也都加入了鮮卑族,令鮮卑族由此大盛。
公元1世紀末,塞外鮮卑逐漸向遼東、遼西、代郡、上谷四郡內移動,并且與原來居住在那里的烏桓族人雜居,以便與漢朝進行互市,公元2世紀初,東漢統治者允許在烏桓校尉治所寧城互市,并筑有南北部質館,使互市順利進行。
此后,鮮卑和大漢之間,以及與烏桓、匈奴之間,不時有沖突生。
當時,漢朝的政策是依恃烏桓,聯合匈奴,共同攻擊鮮卑,由于鮮卑內部不統一,經常出現此和彼戰的現象,到了安帝永初年中,鮮卑大人燕荔陽詣闕朝賀,當時把持朝政的鄧太后賜燕荔陽王印緩,令其至寧城通互市,并為此修筑了南北兩部質館,當時的鮮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質,其實也就是為了保證互市的正常進行,讓鮮卑各部落都派人質到質館中作抵押。